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进要闻
苏静建言助推合肥经济圈建设 浏览:1915 来源:参政议政部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12/11/23 【字号

    迈入21世纪,一体化、同城化抱团发展的经济圈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加速器”,中部六省均在规划并全力打造“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在此背景下,合肥作为省会经济圈的核心城市,在体量和影响力上明显不足,对周边辐射作用也十分有限。为此,安徽省政协委员、时任民进安徽省委常委、现任民进安徽省委副主委兼秘书长苏静带领调研组多次奔赴合肥、淮南、六安等地和外省调研,连续多年在省政协大会上为此提交发言和提案。在安徽省政协十届四次大会上,苏静以《共建合肥经济圈,构建安徽发展核心增长极的建议》为题,再次作大会口头发言。发言建议谋划合肥经济圈的发展思路,着力十一个“推进”。

    一是推进规划先行。以规划同筹、交通同网、科教同兴、环境同治以及产业联动、市场联体、旅游联线、信息联通的“四同四联”为目标,科学谋划编制各类规划。二是内外结合。对内推动优势互补,发挥经济圈的集聚效应;对外整体联合,谋划一批重点合作项目,争取大政策、大项目、大招商,进入国家区域布局视野。三是推进交通对接。坚持“立体化、一体化、轨道化”,着力于“破瓶颈、畅通道、建网络”,加快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圈内“一小时通勤圈”。四是推进产业发展。培育产业集聚区、大型物流园区,推进工业走廊规划项目,把连接各市的工业走廊建设成区域合作的引领区、科技创新的先行区、跨越发展的增长极。五是推进政策协调同享。探索区域合作的利益分配机制、财政支持政策和土地政策,协调各市财政利益分配关系。六是推进试点改革。支持合肥经济圈和圈内城市在政府管理、国有经济、市场体系、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加快改革,优先支持合肥经济圈和圈内城市进行省级和国家级改革试点。七是推进统一的市场体系。加快工商登记、食品药品检验、消防安全等领域的互通互认,劳动力供需和培训合作,统筹规划布局建设一批大型专业市场,形成经济圈一体化的流通市场体系。八是推进局域网建设。建设覆盖合肥经济圈的区域电网,提高电力保障能力。九是推进引江济淮工程实施。加快合肥港和南港等工程建设,着力打造经济圈通江达海通道。十是推进电话区号、移动网络统一。十一是推进合作交流制度化。建立领导定期会晤机制,完善部门间常态化的交流协作机制,走共建共享的发展道路。

    此件发言在省政协大会上引起委员们的强烈反响和共鸣。时任中共安徽省委副书记、现任省政协主席王明方当即批示:“城市群是否具有一体性,最关键的是看其各城市之间是否存在物质、能量、信息的巨量交流。苏静委员发言的诸条建议皆体现合肥经济圈发展建设的内在要求。请有关部门和市县认真阅研。”按照批示要求,省发改委会同省经信委、交通厅、合肥市政府等相关单位对发言和据此转化的提案进行了认真研究,逐条调研,分部门落实。截至目前,11条建议中绝大部分已经和正在变成现实。《省会经济圈规划纲要》已经出台,经济圈内城镇体系、产业布局、生态保护、旅游发展等专项规划相继完成;随着一大批水、陆、空、铁交通设施的完工,“立体化、一体化、轨道化”的交通网络基本完成,六安、巢湖、淮南、桐城四市城区已经全部进入合肥“一小时通勤圈”;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一批高新产业园、白色家电基地和重大项目陆续进入经济圈并先后竣工投产。与此同时,五市交流合作机制逐渐成型,经济圈内各市党政领导定期会商会议机制已经确立,已经召开了两次会商会议并成功就轨道交通、区号统一、水资源保护和直购电试点等工作签订框架合作协议。

    苏静不仅是合肥经济圈的努力建言者,也是经济圈建设的积极实践者。早在2009年淮南市被纳入合肥经济圈的初期,作为淮南市发改委副主任的苏静主动作为,积极推动经济圈的建设,率队奔波于经济圈内各市,积极调研和谋划对接,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先后形成了18篇专题调研报告,并率先探索合肥与淮南两市发改委定期会商制度,推动和成功举办了合肥经济圈党政领导会商会议,推动合肥与淮南以及圈内各市签订经贸、商贸、旅游、林业等合作框架协议11项。

    在建言者和实践者的合力推动下,合肥经济圈的建设正显示勃勃生机。2015年将形成以合肥为核心,4个副中心城市拱卫的合肥经济圈,圈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占安徽经济比重42%,财政收入超过1500亿元,在安徽经济中占据半壁河山。届时,合肥经济圈将形成对内联动皖江、皖南、皖北三大板块,对外对接南京、武汉、杭州、中原城市群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参政议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