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进要闻
全国“两会”媒体报道荟萃之三 浏览:2930 发布人:宣传部 发布时间:2012/03/14 【字号


人民网>>人民网教育频道>>2012年两会教育圆桌>>代表委员谈教育

实录: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谈教育公平

2012年03月07日14:08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人民网视频访谈。今天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老师。今天李委员将给我们介绍一下中西部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和教育公平问题。在访谈开始之前,非常想知道您今年给两会带来哪些提案? 李和平:我主要在教育领域工作时间比较长,所带来的提案还是关于教育方面的。包括高等教育,包括职业教育,也包括基础教育,像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像学前教育。同时,也还涉及到文化建设的有关提案,这些根据大会的要求,我们都已经提交给大会了。

  主持人: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设立一个地方上的专项基金。以此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振兴计划。今年我们有哪些相关的配套设施出台呢?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李和平:中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和我们国家最近这些年的经济和社会的进步是相适应的,应该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也毋庸置疑地说,中西部地区由于过去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低,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同步也是比较低的。这些年尽管得到了有效发展,但是相形之下,地区之间的差距、学校之间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而且有些地方还有越来越大的趋势。根据这样的情况,国家在出台了规划纲要之后,也对于振兴中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既有微观层面的,也有宏观层面的。比如我们从宏观层面来说,关于经费的投入问题,它就要求地方的高校必须要有标准上的设定,比如要求2011年要达到生均8000块,2012年要达到生均12000元,并且中央财政在这方面给了很大的支持,只有地方上达到这个要求,中央财政这一笔奖补资金就能拿到,这样有效调动了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保证我们的教育的投入。

  再比如我们在推进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这方面,在国家实施的教育本科教学质量、教育改革工程方面,也对于中西部地区有一些倾斜,包括学科、学位、人才队伍、平台建设这一块,过去这一段时间,从国家层面都有很多的政策。特别是今年,国家要实施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计划,虽然具体内容没有公布,但是这个计划正在酝酿当中,预期按照规划纲要的要求,今年应该向全国的中西部地区进行部署。我想,通过这个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执行计划的系统实施和有效推进,一定会对中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全国高等教育的协调,在这方面应该说会有积极的作用。

  主持人:根据目前您所掌握的一些情况,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是怎样的?

  李和平:这件事情我在几年前也在这里和网友们做过交流。当时我做了一个统计,大概的情况是这样的:中西部地区的高等学校主要是以地方学校为主,多数中央部委的院校都集中在东部地区,或者是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一些区域。这些地方高校大概用了不到30%的资源,承担了全国将近90%规模的学生的教育,实际上地方高校对于我们大众化教育的目标的实现,应该说起到了非常关键的基础的作用。同时,对于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起到了它应该起到的作用。

  但是从这个数据里面大家可以看出来,从资源的占有量、从优质教育资源的占有量来说,这个差距是非常大的。所以,这种现状到今天为止,没有根本上得到改变。 主持人:我也了解到,从去年或者前年开始,各个高校都会对中西部的生源实施扩招的计划,比其他省份会多出一部分来,您觉得暂时能缓解,还是有没有更好的一些政策来弥补这一块,因为毕竟这个扩招在我看来可能相对比较少,总体的量来说还是比较少的。

  李和平:您说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确实有这个问题存在。现在,中西部地区这些年的高等教育,虽然有所发展,但是与老百姓的需求之间差距还是很大的。比如说以我们安徽省为例,我们安徽省有6800万人口,我们国家指令性的给我们的招生计划,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我们的录取率才刚刚达到全国的平均数,而且2011年有所超过,但是超过比例还是很小的。所以这是一个问题。就是说,有很多的学生希望接受高等教育,但是实际上由于受到国家计划的限制,有很多人还是没有这个上学的机会。

  第二,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广大学生来说,他们希望上学,更希望上好的学校,这些好的学校的计划都是中央部委的学校,这些中央部委的学校在分配它的招生计划的时候,它要面向全国,因此,到了中西部地区,应该说,这个量是非常少的。比如说我们安徽地方,像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每年在我们那里招生也就是20个左右,几十个计划。我们这个地区这么多的人口,我们很多学生的基础教育的水平是非常高的,所以他就没有机会享受这种优质的教育资源。虽然国家这几年也在强力地推进中西部地区的协作计划,就是希望部委学校能够把更多的计划投放到中西部,但是,由于部委学校的总容量是有限的,而中西部地区又涉及到这么多省份,应该说分到每个省的这方面所获得的收益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中西部地区的孩子想接受优质的高等教育还是比较难的。

  主持人:这几年来我们一直关注您,包括您提的一些提案里面,一直都是为中西部高校提出相关的一些提案。这几年来,您的这些提案有没有被采纳,或者您认为经过这几年的变化,您的这些提案里面有什么新的内容加进去呢?

  李和平:这一点我也很高兴今天有这个机会再一次和网友做一个回应。三年前我也在这里和我们的记者同志一道,和网友们一块交流过,关于中西部地区高校,我们以安徽为例。刚才我说了,中西部地区高校的特点是什么?部委院校比较少。比如安徽只有一所中国科技大学和一所合肥理工大学。其余的学校都是我们地方的。地方高校的发展应该怎么去发展?我在三年前的时候提出了一个思路,就是当时我们提出来一个“1234”的思路,所谓“1”就是我们要努力地把地方高校建设好,这是目标,来满足我们老百姓的需求,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所谓两大任务,当时讲的两大任务,一是扩大规模,二是提高质量。“3”是指三项改革,这三项改革包括我们开放合作、竞争发展。包括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包括我们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我们在安徽当时提出来要实施4大工程,包括我们讲的“双百”工程、质量工程、人才工程和管理工程。我们讲的“双百”工程是百万大学生、百所高校,因为我们有这么多的人口基数,有这么多的小孩需要上大学,所以必须要也一定的学校数量,也必须要有一定的学校规模。这是我们讲的双百工程,就是百所高校、百万大学生。第二个工程就是质量工程。仅仅能够上学,我想这是一个基本要求,能不能上好学,能不能在学校里面学到应该学到的东西,能够学完了以后能够真正有效的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够使得我们的大学生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也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这就需要推进教学改革,所以我们就提出了提高教育质量要实施质量工程。

  第三个是实施人才工程。这个人才工程是广义的人才,包括我们的教师,也包括我们的管理。我们觉得要想办好的高等教育就一定要有好的人来办教育,这中间,教师队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因素。所以,如何来进一步加大教师队伍的建设,这个也是中西部地区面临的问题。中西部地区一方面是经济比较落后,第二方面是地理位置相对来说没有吸引力,所以,对于高层次的,特别是一些学科带头人,特别是领军人才的吸引,包括骨干老师的培养,应该说具有诸多的不利因素。所以,我们要实施人才工程。

  第四个是实施管理工程。这个管理工程也是广义的。包括我们的学生管理,包括我们的教师管理,包括我们的学校管理,包括理顺学校、政府、社会、企业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管理工程的范畴。

  这是几年前我们提出的这样一个思路。在当时我们在这里和网友交流完以后,紧接着2009年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出台了一个《努力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意见》,就是针对我们安徽这么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中西部地区的地方的高等教育,提出它的发展思路。这个发展思路主要的内容不像我刚才表达的一二三四,大致的目标,当时目标就明确提出来,建设高等教育强省。同时,我们说,既要实施规模的扩大,更要实施质量的提升。我们是要努力地构建一个能够服务党委政府决策,能够推动引领或者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够有效地推动人力资源强省这样一个目标的实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

  我们经过最近三年的建设,这方面相对来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在安徽的普通高校104所,我们安徽各级各类在校学生将近150万,因此我们的“双百”工程应该是实现了。

  我们所谓质量工程,我们在国家的指导之下,根据我们自身的情况,一方面我们在逐步加大对学校的投入,另外一方面我们对于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些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比如我们教师队伍的建设,比如学科专业的调整,比如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比如说学生的就业、学生的资助,以及学生日常管理,在这方面我们实施了一系列的计划,使得我们这些年,应该说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仅数量在迅速增加,而且我们的质量也在逐步提升,使得他们从我们安徽全国的平均一次就业率大概在百分之七十几,安徽每年将近达到90%,这个也是有效地印证了我们这个质量工程在提高学生的质量上所起的作用。

  至于人才工程是同步实施的,包括我们对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引进,包括我们对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的构建,包括我们对不同类型的学校,比如我们的高职院校,高素质的技能型的人才,他们如何去培养,与之相适应的队伍应该怎么建设。总体来说,我们就是围绕着我们要构建地方应用型高等教育这样一个发展目标。就必须要造就一支能够适应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的师资,也就是我们提出来的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师资这样一个体系的构建。所以,在这方面我们有提出了一系列的做法,应该说在这方面也有良好的成效。同时我们在管理过程这方面,我们怎么样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包括社会的物质资源,包括构筑我们的实习和实践的基地,也包括我们从企业、从社会引进有关的人才到高校进行兼职或者专职的教学,这些方面应该说我们都有长足的进步。

  所以,我们就说,经过这几年的建设,在过去我们的一种思考之下,我们的省委省政府,包括我们各级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全社会也比较关心,所以我们整个高等教育在省委省政府的高教强省的建设意见的指导之下,最近这几年,我感觉到,地方上有了快速的发展。对于过去在若干年前,我们的条件比较差,规模比较小,核心的资源保障也基本上达不到要求,应该说有了质的飞跃。  主持人:刚才您提到了“双百”工程,后来涉及到管理资源整合问题。这个时候我也想请问一下您,在这个当中,现在谈的热点最多的是教育公平问题,这个时候您会考虑到如何把这些东西均衡化吗?或者您出于怎样的考虑,您觉得高校必须突出个人优势的话,可能会有哪些方面的政策采取呢?

  李和平:这个问题非常重要,这也是我们在实施安徽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计划过程当中必须要把握好的问题。我们安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指导方针有四句话:第一句话是科学定位,第二句话是分类指导,第三句话是多元发展,第四句话是特色办学。这是四位一体的。根据我们安徽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和发展的需求,我们一方面强烈的支持国家部委院校,比如中国科大、合肥工大,他们瞄准国家战略实现他们自身的价值,也强烈支持我们地方上个别的院校、个别学科,因为他们的历史比较悠久,发展水平比较高,瞄准国家的需求和我们地方的重大需求,其他为数众多的学校我们对每所学校都有定位上的要求,你这所学校的服务面向是什么,到底是哪个行业,哪个领域,哪些方面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所谓分类指导实际上就是分类发展的问题。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在我们讲五位一体的建设,它对人才来说,相当于一个生态系统,它是一个生态的概念,因此我们的教育提供的,特别是高等教育提供的人才也应该是一个生态的概念。所以,我们就把我们省境内的学校,无论是已有的学校,还是新增设的学校,我们首先确定它的定位,在定位的基础之上,然后分类进行建设。我想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第三句话是多元办学。我们说,在现在的这种开放的格局之下,我们既可以有公办的,也可以有民办的;既可以是政府举办的,也可以是行业举办的;既可以是单一的学校举办的,也可以是多个部门联合举办的。同时,我们还开放了国际交流,包括我们省内外、境内外和国内外的交流。所以,在这些方面,应该说,都是我们在地方高校发展的一个思路。

  所谓特色办学,我想最终培养出的人才要有特色,特色就是竞争力。第二,我们追求办学过程、管理过程也应该有特色。所以我们提出特色办学。所以在整个过程当中,最近这几年,特别是我们省调整意见出台以后,紧接着2010年国家纲要出来,国家纲要公布以后,安徽省也根据安徽省高教强省的实施情况,结合我们安徽省现在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又进一步地出台了我们省里的规划纲要。这个规划纲要继续强化了我们高教强省建设的要求,同时在您刚才所关心的资源保障这一块,在纲要里面,特别是省里的纲要出台之后,在政策上又有一些新的要求。比如我们学校,大家都知道学校里面不能办工厂,学校里面也不能都开公司,而这些都可以对我们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适度放宽了对人才流动的限制,我们对工业领域、行业企业在支持高等教育这方面,从政府这个层面上,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他们支持、关心教育的发展,同时我们也要求高等学校,不仅仅要培养我们的社会领域需要的人才,同时还要利用我们自身的优势和资源,来产生更多的科研成果,把这些科研成果用到我们的现实当中去,产生我们的现实生命力,推动我们的产业升级,推动我们的结构调整,也推动服务我们现在安徽省提出来的大力方面的有关方面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这方面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

  所以,这些年,我们在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当中,在宏观的四句话的指导方针的指导下,在高教强省的意见的要求之下,在国家规划纲要以及我们省规划纲要的指导之下,我们通过各个方面的努力,我们现在总结出来,对我们地方高校来说,在具体的办学过程当中,我们有这么几句话。第一我们要办地方性学校,我们要办应用型学校,我们要走合作式发展道路。这是相对来说,我刚才讲的四句话是指导方针,这三句话就到了中微观了,就是我具体办一所学校要怎么办,我把我们地方学校办成具有地方性的,就是它的服务面向、服务发展方向、学生的来源,包括我们学生将来的发展趋势,这一方面要紧紧地跟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应用型的,我们培养的学生,我们不排除我们培养将来的科学家,但是我们更主要的是要培养我们的工程师。当然我们这个工程师指的是广义的,也包括文科的。因为我们安徽的工业化水平还处于发展的中期,安徽的城镇化水平还没有达到全国的平均数。所以,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对于服务地方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是大量的。所以我们在微观上来说,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合作式是什么样的?就是您刚才关注的问题,这些年虽然有所发展,投入也有所增加,但是总的来说,由于底子太差,基础太薄,资源的供给还是不够的。我们怎么样解决这个矛盾。我们就采用合作式,比如我们有各种各样的学校联盟,比如我们把本科学校分成相对办学历史比较长的学校会有一个联盟,比如新建的本科院校,我们成立了A联盟。比如师范类的院校有一个联盟,比如医学类的学校也有一个联盟,通过联盟有效的合作、共享,来把全省的资源、教育领域的资源整合起来。这个事实证明我们这种做法在全国具有先进性,某些地方是领先的。另外,和有关的,比如我们教育厅,作为教育主管部门,我们和有关的行业和厅局共建平台,这个平台干什么呢?比如我们给船舶行业,和国防科工办来联合搭建平台,这个平台吸引我们的高校和船舶企业,在这个平台上他们进行对接。高校为船舶企业发展提供相应的专业的服务和人才的支持,船舶行业为我们的高校提供我们的实习、实训机会。这个是资源整合的一个方面。第三,通过这种合作,还能够实现学校和社会的一种紧密的结合。包括我们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课程体系的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之上有一个新的再造的过程。

  所以,通过我们这样一些方式,来把我们真正有市场需求的,有地方市场需求的,能够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有效服务的,也是学生能够实现自身价值的高素质人才,也包括我们有关的成果能够提供出来。这个从中微观上说,我们就是地方性、应用型、合作式。通过这种方式来推进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这几年的效果是非常好的。前不久,教育部也专门派了主流媒体到我们安徽去采访,就是关于我们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些做法,也试图从这里总结出一些经验,我们自己觉得,这些年我们整个路子走下来还是对的,就是作为地方学校,应该有合理的定位,有它自身的发展模式。中国高等教育这几年很多,千校一面,贪大求全,追高求新这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安徽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往后我们在这个大的背景之下还会进一步加大力度。

  主持人:说到学校,可能我们更多也会关注到招生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也指出了要完善高等学校招生名额的分配方式和招生录取办法。不知道安徽涉及到有一些地方的考生要考出省外,或者考到更好的学校去,可能要比一般的省份的考分会高出几十分,甚至更高。像安徽省,在招生录取方面,会做一些相关的创新工作吗?

  李和平: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您刚才说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我要说的稍微极端一点的话,在我们安徽考不上大学的学生,换一个省份,可能能考上一个本科学校。因为我们的计划太少,计划是受国家的限制。前面我也说到了,国家虽然这几年,一方面根据地方的情况来增加地方学校的招生计划,也在推进部委和行业院校的计划的均衡分配。但是客观地说,这个方面,如果按照教育公平的要求,如果按照机会均等的要求,这个方面应该说还差得很多,我们自身是这样,我们地方省份来说,我们能做的事情无非是这么几条,第一,我们尽可能把我们学校的条件和办学的水平能够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做一个提升,我们尽可能的去把安徽的基础教育情况向全体在安徽招生的学校来进行推介,希望他们能多在安徽投放招生计划。事实证明,这几年也应该说还是有一定效果的,安徽的发展也得到了全国各地各有关高校的理解和支持。

  第三个方面,在职业教育这一块,因为高职的管理,地方相对来说有一定的主动权。所以我们在地方高校的设置上,在地方高校的建设上,包括发展民办教育,尽可能使我们的容量能够进一步增加,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申请中央计划的支持,才具有这个基本条件。应该说,这些年,为什么2011年能够达到并且超过,从入学角度来说。从毛入学率我们比全国平均数还是有差距的,能达到这个也是多方面的因素在共同起作用。但是,尽管这些工作我们都在做,如果按照教育公平这个理念的要求来说,在我们现行体制之下,安徽的学生获得的机会还是少的。不仅仅是安徽,我觉得整个中西部地区,都有这种共识。这也是为什么我今年有一个提案,非常明确,应该说三次提出这个问题,前面我说到,教育部为了推进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将要出台中西部高等教育执行计划,我这个提案里面就是向教育部、向中央政府提出这样一个要求,实施中西部振兴高等教育计划的同时要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比如我们谈到,4%是全口径的概念,中央财政4%,中央财政如何对中西部地区实施有效的转移,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仅仅是靠地方来投入,应该说,狭义来讲,是全国的事情,广义的来讲它是没有国界的,中央政府如何有效地从财力上支持西部地区,这是一个要把握的原则。

  第二,对于影响地方发展的一些,比如说学校的设置,学科的设置,专业的设置,计划的安排,像这样一些重大的影响地方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情况,从中央来说,我们希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地根据地方的情况要放权。

  再比如我提到的第三个原则,有很多问题,比如涉及到高校自主管理、自主办学,强调这个学校的自主权,但是实际上学校现在的人权、财权、编制,包括我们对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缺乏法律依据,也缺乏政策依据。我们且不说法律依据,政策依据都没有。这涉及到跨部门这样一种组合,这就需要中央政府从源头上来指导地方政府,来围绕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来配置它相应的资源。这些资源不仅仅在教育系统内它更多的是在教育系统外部,系统内外资源如何有效的整合和配置,从而有效的服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第四个我们提出来社会的环境问题。对于教育系统的问题,作为教育系统本身,理当应该加大力度进行改革。同时,要把教育系统改革和社会领域的改革有机地衔接起来。教育系统有很多问题,现在有些反映教育的问题实际上是社会上某些地方生了病,让教育来吃药。这种话虽然有点刻薄,但实际上还是有点道理的。就是很多问题,比如说你刚才讲的招生计划问题,很多人说,我们安徽为什么基础教育这么好,为什么计划这么少?我的孩子为什么上不了大学?我们的孩子在安徽上不了学校,为什么到北京、到上海可能还能上一个挺好的学校?你说教育系统自身怎么解决?学校要推进改革,我的人事权、财务权,学校其他相应方面的可以做出的地方,这个也受到制约。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的就是关于在本地可能上学,在外地上不了学的时候,现在山东提出了户籍改革的制度。您怎么看待这件事情呢?

  李和平:在两会召开之前,我也注意到山东省公布了一个农民工随迁子女上大学的政策。就是说在属地工作三年或者三年以上,到2014年就能参加山东省的考试。我是这么看这个问题,在我们国家整个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当中,流动人口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还是一个基本事实。流动人口的小孩上学问题,应该得到解决。而且应该得到有效的解决。所以,我觉得山东省探索的户籍放开,2014年以后,我觉得是一种很好的探索。这是我第一个观点。

  第二个观点,根据现在这种分省考试、分省实施招生的这样一个政策,我们也要考虑,在解决外来人口子女就学的问题,同时也不能够损害户籍所在地的学生上学的权利,不能解决了旧的矛盾,产生了新的矛盾,这也是不公平的。所以这是我的第二个看法。

  第三个看法,我觉得这件事情是可以解决的。就是要从国家层面来解决。实际上比如以我们安徽省为例,我们也不是没有考虑到户籍不在安徽的学生上学问题。假如我把这些户籍不在安徽,把这个资源放开到了他们这些学生参加高考,我们安徽也有一些农民工在外地打工,这些孩子能不能在外地参加高考,如果这些孩子能在外地参加高考,我有进有出,不能说总体达到平衡,可能我们在宏观上来说有一个进出的概念。当然这方面可能进大出多或者进多出少,这些情况都会出现。在单方面做这个情况,对我们安徽这么大的压力,我的录取率这么低的情况下,我们现在做起来可能就有困难。从国家层面为什么可以做呢?是完全可以把户籍人口统计出来,把非户籍所在地的人口也能统计出来,从国家增量的计划上解决问题。这样既保护了流动人口的小孩上学问题,也不损害户籍人口的上学问题。我觉得要综合施策。我注意到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这方面也有一个新闻发布,我想国家会考虑这方面的情况。主持人:节目最后,我们很想让您分享一下关于您这五年当政协委员的一些收获,或者如果您能续任的话,您希望以后还能做些什么事情?

  李和平:一眨眼五年过去了,做了五年的政协委员,确实有很多感想,也有很多的收获,也有很多的体会。简单地说我觉得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这既是一个荣誉,也是一个职责。每年两会以及两会结束以后,我们有了这样一个职务、有了这样一个平台,我们在更高的层面上关心国家大事,我们能在更高的层面上了解民生,来反映民意;我们能从更高的层面上获得,比如以我为例,我是分管高等教育,包括招生考试的,对于我们自身这方面的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涉及、有效的指导、有效的推动,我想这是一个方面的收获,或者简单地说,站得高一点,可能看得远一点。

  第二,通过履行政协委员这个职务,与方方面面的都有所接触。应该说在比较高的平台上和比较宽的领域里面,也能够凝聚一些资源,这些资源也能够对本人本身所从事的工作,以及所服务的行业的进步,包括我们教育领域,也会有很大的帮助,也会有很大的推动。

  第三,作为一个政协委员,特别是来自基层,应该说,对基层的情况是非常熟悉的,在反映民情、汇集民智、化解矛盾、理顺关系方面,也可以在更高的平台上给予我们的国家决策进行建言献策,使得我们国家的决策更符合一线的实际,使得我们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能够更有效地服务我们的科学发展。这是第三点体会。

  如果说我们再有机会的话,我们一定会认真地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就我个人体会来说,几件事情。首先,把自身的的工作做好。第二,对自己周围的群体,要把他们团结好、保护好。第三,从某一个点出发,面向全国,面向我们国家未来的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些在我们教育领域里面都会有具体的体现,在这方面,最大限度的凝聚各个方面的力量,集聚各个方面的智慧,推动我们的事业发展,为我们国家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也为我们国家的正确决策,反过来推动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努力。

李和平:择校的真正原因是教育资源的不公平

2012-03-09 15:59:16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3月9日电 (人民网前方报道组) 今天下午15时,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将在梅地亚两会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全国政协委员张平、钟秉林、刘长铭、郗杰英、李和平、赵丽宏围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问题答中外记者问。

    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手机报、果实网记者:我有关于择校的问题请问李和平委员,我们知道在“两会”前夕,三部委共同下发了八条措施,要力争解决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问题,我们也知道其实从2004年开始,国家有关部门不断下发各种通知,但是到现在这个情况也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好转。请问安徽省的情况现在怎么样,您认为这个问题久治不愈的症结究竟在哪,这次如果按照文件提出的时间完成预期目标的话,您认为有关部门现在要做出的最大突出是什么?

    李和平:择校问题社会上的反响非常强烈,特别是发达地区,包括我们安徽也是这样。一方面我们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要求,同时我们结合我们自身的实际进一步落实有关政策。现在的情况是,我们大概从2007年开始,当时就制定了一个目标,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把城区里择校比例控制在5%以内。应该说,到2010年这个目标已经实现了,而且在有些地区数据几乎接近零了。但是现在局部还是有这个问题,所以从2010年之后我们继续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这里面要分析一下,择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实际上就是教育资源的不公平,优质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合理,这是最核心原因。当然也有其它原因,户籍所在地的问题、交通问题等,但是所有家长都希望孩子上好的学校,这是大家可以理解的。因此,要彻底根治择校的问题,还是要进一步加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力度,进一步使优质教育资源均等化,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公共服务体系的均等化,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从根本上遏制住择校不正常的情况。所以我们认为现在一方面从政策方面提出要求,加强监管,规范办学行为。另一方面就在强力推进优质资源的均衡建设,希望再通过几年把资源的分布情况有效得到缓解,通过加强管理,两方面共同努力,力争尽快消除这种择校的情况。

 

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7次被提问,谈高校招生公平问题时表示:

高校招生资源分配还处在“人情”阶段

2012年03月10日 04:16   稿源: 中安在线-安徽商报   

2012年全国“两会”

  昨天下午的记者会中,“安徽元素”被多次关注,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7次被提问。李和平也是本次两会中,首位参加全国政协记者会的在皖全国政协委员。

  高校招生分配要理性

  燕赵都市报记者问到高校招生公平问题时,提到安徽是生源大省,高考分数线也是比较高的,李和平说,“有的孩子在安徽可能只能上高职高专类学校,但是如果换一个地区,就可能上重点大学。 ”

 “据我了解,这几年国家也在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协调,要求高校把招生资源要分配到有关的中西部地区,但是这个东西只是在要求层面。要真正到公平这个层面来说,应该有一个具体的操作方法。 ”李和平说,哪所学校应该怎么分,还停留在人情往来的阶段,还没有上升到理性的方法层面。

  不能解决交通先别撤校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问起校车背后隐藏的问题,李和平说,“一些政府主导的具有安全保障的公共交通跟不上,于是就出现一些非法的营运机构,所以频频引发校车安全事故。”李和平说,一些地区人口很少,撤点并校后,必然出现交通问题,在解决不了交通问题的情况下,应该留学校。

李和平委员:教育全球化的竞争已经成为事实

2012年03月10日09:22国际在线

  报道(记者 陈雨):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9日在北京回答有关高考出国热的问题时说,教育全球化的竞争已经成为事实。对于这种现象,需要适当的引导,同时,也更要从全球的视野来考量中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如何发展。

  近年来,出国热的问题逐渐显现,而且一些地区出现了集体弃考、选择出国的情况。对此,李和平委员认为,优质高中和国外的大学在联合的现象已经出现,这实际上是提出了一个问题:即经济全球化也必然伴随着教育的全球化。在中国市场准入条件逐步放宽的前提下,教育全球化的竞争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这种现象,简单杜绝可能不是最好的做法,适当引导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要从全球的视野里来考量中国的基础教育应该怎么做,高等教育应该怎么发展。

  李和平说,中国的高等教育资源严重匮乏,同时优质资源无法和国外的资源进行竞争。在继续巩固义务教育,发展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同时,也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对于解决这个问题,需着眼于长远,立足于迅速扩大和提升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竞争力,同时适度进行一些交流也是必要的。中国应该有胸怀、有制度,也要有政策和环境。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钟秉林在回答这一问题时说,现在越来越年轻人想出国确实是事实。学生的交流,跨地域,包括跨国际的交流,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或者教育阶段国际化的重要形式。他特别举例欧盟推出的“波罗米亚进程”,其很重要的一条便是统一学制,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国际的流动,这是一种进步。此外,也应该以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出国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