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进要闻
马露委员在省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作大会发言 浏览:2833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11/01/27 【字号

  马露委员在省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作了题为《抢抓机遇  进一步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的大会发言。以下为发言的主要内容:
  近年来,我省重大水利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批骨干水利工程相继完成并发挥效益,防洪减灾能力进一步提升。但事关农业稳产增产的面上农田水利建设陷入低潮,旱涝交织夺丰收、粮食实现“七连增”,实际是靠“吃老本”实现的,当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十分薄弱,效益发挥已临近“拐点”。
  一、问题
  (一)农田水利发展失衡。突出表现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不平衡,项目区与非项目区的不平衡。皖北等粮食主产区由于地方财力不足,自建农田水利项目不多;配套资金能力有限,在国家和省分配项目所占份额也较小。
  (二)灌溉工程严重不足。以亳州为例,全市井灌区现有机井6.09万眼,其中30%的机井是20世纪70年代所建,接近报废;河灌区2818座机电灌站,80%以上已经损毁报废;节水灌溉工程46.1万亩,也大都处于闲置或报废状态。全市耕地741.9万亩,有效灌溉面积仅416.8万亩,近半数耕地无水源工程,尤其是偏远腹地存在大量空白。
  (三)骨干沟河缺乏配套。除经过涡河近期治理和淮北大堤除险加固工程新建的41座沟口涵闸外,亳州市现有77条中小河流、220条骨干大沟及近5000多条中沟,仅配套378座中小型涵闸,60%以上的涵闸、桥梁老化失修,排涝效益严重衰减。
  (四)田间排水梗阻不畅。田间地头沟生产桥涵配套不足,拦沟设坝、骑沟建房普遍存在,田间排涝体系形同虚设,一遇强降雨,涝水难排,往往形成“大沟没有水、田里能养鱼”的局面。
  二、原因
  (一)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缺失。“一亩良田年产粮食只能买一部普通的手机”,形象揭示了“粮食大市、工业小市、财政穷市”的窘境。粮食主产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农业的基础和弱质特性,决定了粮食大市同时是财政穷市,地方政府对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国家也没有建立相应的利益补偿机制。
  (二)投入导向弱化了农田水利。近年来,国家水利投入及地方配套资金重点放在大江大河治理等防洪保安工程上,解决了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问题,但事关农业稳产增收的农田水利建设陷入了低潮。据资料显示:国家2006年农田水利投入仅3亿多元,到2010年虽然增至48亿元,但仅占全国水利投入790亿元的6%。
  (三)新一轮治淮项目对粮食主产区投资偏少、规模偏小。我市仅有10条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中小河流、20座中型涵闸及西淝河、北淝河、芡河部分洼地可望得到治理,但与艰巨的治理任务相比,只能是杯水车薪,无法从根本上扭转脆弱滞后的农田水利设施现状。
  (四)“一事一议”运行艰难。 在实际操作时,往往“事难议、议难成、成难办”。原因在于:外出打工收入增多,而粮食生产收益低,影响了农民投资投劳干农田水利的积极性;政策规定,除政府补贴资金的农田水利项目,“一事一议”的范围仅限于村内,而农田水利建设大部分要跨村跨乡实施,无法列入议事范围;“一事一议”没有约束农民执行政策的刚性措施,“一户不缴,十户攀比”,制约了“一事一议”成果的落实。
  三、建议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提出大兴水利强基础,我省作为农业大省、粮食主产区,迎来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春天。建议:抢抓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投入,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并向粮食主产区和皖北地区倾斜。
  (一)在建设规划上优先考虑。建议省委、省政府在“十二五”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中,按照“粮食主产区优先、偏远地区优先”的原则,充分考虑粮食主产区水利建设的客观现实和实际需求,实现水利建设均衡布局。
  (二)在项目安排上给予倾斜。优先安排大型灌溉排涝泵站更新、灌区节水改造、小农水基础设施和中小河流治理等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加快把粮食主产区的中低产田建设成高标准农田。
  (三)在资金投入上给予支持。设立省粮食主产区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资金,扩大粮食主产区中小河流治理、洼地治理及中小型病险涵闸除险加固的投资规模和投资范围,减免粮食主产区农田水利项目市、县资金配套。
  (四)在“一事一议”改革上优先试点。建议在粮食主产区开展“一事一议”改革试点,把议事范围扩大到乡镇,以解决跨村、跨镇农田水利建设事难议的问题;强化刚性约束机制,解决“一事一议”成果难落实的问题。(来源:安徽省政协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