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会员风采
金兴安:盖座书屋谢乡亲 浏览:1674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14/03/03 【字号


    2月4日,大年初五,在安徽省定远县蒋集乡农家书屋里,12位农民、教师、学生代表汇聚一堂,畅谈一年来在书屋借书、读书的心得体会。听到乡亲们说起养猪、种葡萄的收获,听到学生们说起成绩的提高,作家金兴安深感欣慰,因为这所安徽省第一所农家书屋正是他10年前一手创办的。
  
    书屋寄托着金兴安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与感激。1960年,刚上小学二年级的金兴安突遭重大人生变故,父母双双离世,他孤苦伶仃、衣食无着。但乡亲们并没有遗弃他,东家大婶送碗粥,西家大叔送碗汤,在那个饥荒肆虐的年代里,靠着乡亲们的关爱,金兴安活了下来。“我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孩子。从那时起我就发誓,长大后一定要报答乡亲们。”金兴安说。
  
    报恩的愿望一直埋藏在金兴安的心底,无论是在外求学、成为编辑记者,还是成为知名作家,金兴安时时牵挂着那个生他养他、充满温情但又贫穷落后的家乡。蒋集乡是革命老区,又是安徽省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的重点乡镇,自然条件恶劣,常年缺水,交通不畅,加之信息闭塞,全乡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维持在温饱线上。金兴安回忆说,当时全乡近4万人口,竟没有一家书店和一项文化娱乐设施;坐落在乡政府附近的中学和小学共有1800多名在校生,几乎没有课外读物;外出打工的青年由于没有文化而遭到责难;乡亲们的精神生活单调、贫乏,农闲时很多人除了晒太阳,就聚集在麻将桌上。
  
    “我想,我一介书生,既无权批给他们什么财物,也没能力帮他们招商引资。我所拥有的只有几千册藏书和多年积攒的数万元稿费和奖金。我决定全部捐献出来创办农家书屋,虽然力量微薄,但我付出的是一个孤儿的一颗感恩的心。”
  
    2004年金兴安给蒋集乡政府写了一封信,提出建立“作家书屋”的想法,立刻得到了乡政府的积极回应和大力支持。书屋选址在蒋集中学的一块菜地上,当时地里还种着老师们日常食用的蔬菜,听说要建书屋,老师们二话没说就把菜拔了。
  
    2004年9月,书屋建设正式启动。从选址、设计、建筑到采购,买一块砖、一块瓦、一袋水泥,金兴安都精打细算、精心安排。在筹建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利用节假日、双休日往返于合肥、滁州、定远、蒋集乡等地达38趟。2005年盛夏,书屋主体工程藏书馆上大梁,可金兴安的椎间盘突出症犯了,家人劝他打个电话,不要去工地了,但他吃了止痛片,还是戴着钢板腰围带,咬着牙来到了工地现场。
  
    书屋如愿建好了,但2006年春节期间金兴安去书屋时,只见借书的几乎都是学生和老师,很少看到农民在书屋。一问才得知大部分年轻人都出门打工了,在家的老人大都不识字。为解决这一难题,金兴安决定再盖3间农民阅览室,让不识字的农民通过看光盘、看电视学习农业知识。盖房子要花钱,可钱从哪儿来呢?想来想去,金兴安硬是把儿子准备结婚用的2.3万元拿出来购买建材,儿子的婚事只好推迟到第二年。当时正赶上合肥城市改造,大量违章建筑被拆除。为了省钱多买建筑材料,金兴安挤公交车去郊外合裕路大兴集、张洼大桥头等摊位,一个一个旧货摊比较价格,然后讨价还价。利用这批木料、砖瓦等旧建材,终于盖成了3间带走廊的农民阅览室。
  
    2005年10月28日,是一个令金兴安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创办的安徽省第一家农家书屋(作家书屋)建成并正式开馆,免费向乡亲们开放。昔日偏僻的乡村一下子热闹起来,乡亲们成群结队地涌向书屋看书、看报,书屋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乡亲们还编出了顺口溜:“书屋办在家门口,一有空闲去遛遛,读读书、看看报,一分钱都不要。”
  
    得道者多助,金兴安的感恩善举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强烈共鸣,10年来安徽省历任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不断给蒋集乡农家书屋捐献图书,使其藏书量从最初的3000册增长到4万册,农业科技光盘达200余种,拥有250平方米的藏书馆和阅览室。
  
    据统计,蒋集乡农家书屋开办10年来已有近10万人次来此借书,主要读者是中小学生和逢集时前来赶集的村民。如今,书屋的社会效益已经开始显现,中小学生和教师成了这里的常客,村民们已经尝到读书的甜头。打麻将的少了,读书的多了,村里的风气为之一新。金巷村的金其如是个养猪专业户,以前母猪产仔时总是要死几头,自从看了《现代养猪技术问答》后,懂得母猪产前一定要限量喂养,否则就要死胎。从饲养十几头发展到今天的母猪、仔猪、肥猪共有400多头,成了全乡闻名的养猪大户。
  
    在蒋集乡农家书屋的墙上写着一幅标语“放下锄把捧起书本、学习文化建设家乡”,朴素的话语正是金兴安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