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服务
中国当下建筑缺少文化性-----《安徽商报》采访吴永发教授实录 浏览:7048 发布人:社会服务部 发布时间:2013/08/02 【字号


    近日,《安徽商报》记者应约采访了民进中央委员、民进安徽省委副主委、安徽民进开明书画院院长、苏州大学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院长吴永发教授。其艺术与收藏栏目整版刊登了采访内容,现转载如下:
 
 
   人物简介:吴永发,1965年1月生,安徽无为人,现任苏州大学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香港注册建筑师,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资深会员,中国建筑师学会理事;民进中央委员、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原常委、民进安徽省委副主委,安徽民进开明书画院院长;同济大学工学博士;合肥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初创者并任建筑室主任、设计所所长、副总建筑师、高级工程师(破格)、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破格)以及建筑与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2008年由教育部公派赴加拿大瑞尔森大学任访问学者;曾到黟县挂职,任副县长;首届中国青年建筑师奖获得者(全国共9名),世界华人建筑住宅与住区设计大奖获奖者(第一名),中国人居环境规划大奖获得者(最高奖),2000年被评为全国建设系统先进工作者,2008年获首批“安徽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
    一、学建筑符合个人志向与社会需要
    安徽商报:从履历看,你从学习到工作,一直很顺利,16岁就上大学,学建筑是自己的选择吗?
    吴永发(以下简称“吴”):我们家族可以说是建筑世家,解放前,我们吴家有施工队,高考报志愿时我就填了建筑学。到大学后才发现,这个专业不仅符合个人志向,也符合改革开放后城市化对人才的需要,现在更是觉得当初选择是对的,对个人生存、生活作用很大,也有自由度,个人兴趣包括搞收藏、书法创作,都是有益的。
    安徽商报:那时有没有做一些项目?
    吴:毕业时(我)年纪很小,跟着导师张易生走南闯北,他是文革前清华大学建筑系的高材生,不仅是著名建筑师,也是中国知名水彩画家,后来从合工大到福州大学当教授,创办福州大学建筑设计学院,今年他获得中国建筑教育奖。 1989年我们到海南做世贸中心的项目(后来没做起来),那是很大的项目,还有深圳火车站、深圳华侨城、厦门的台湾山庄 (早期很知名的小区)、广东省委办公楼设计,我都参与了规划设计。后来到同济大学读博士,受教于(建筑学专家)戴复东院士,戴安澜大儿子。读博士期间与导师合作做了浙江大学建筑学院院馆设计,在安徽做得最早的就是中国银行安徽分行的办公楼。那时20岁出头,工作常常“白加黑”,慢慢成熟了,到独当一面,后来当设计所所长,任当时中国最年轻的设计院(甲级院)副总,1995年获首届中国青年建筑师奖,中国建筑学会颁发的。
 
 
    二、中国当下建筑缺少文化性
    安徽商报:20世纪80年代的房子,和今天的房子不同,能用10年的时间段来区分吗?
    吴:80年代的建筑,和90年代、和2000年后的房子,风格和品质都不一样。 80年代到处贴着瓷砖,很明显。现在许多房子寿命30年都不到,怎么谈百年大计呢?
    安徽商报:国外许多老建筑包括教堂,甚至是残垣断壁,留下来了,有时代的沧桑美。而我们今天建的房子,说不定明天就拆了。怎样才能做出精品、经典建筑呢?
    吴:要打造精品建筑、经典建筑,规划必须要有合理性、前瞻性。但中国很多东西是运动式的。城市发展太快了,建筑也这样,在决策层面上,缺乏科学性,容易受长官意志和资本拥有者操控,专家、设计师想法不能占主打。我觉得和谐就是减少资本拥有者和权力阶层的话语权。
    另外,窗子打开以后,国外的各种建筑流派思潮进来,(我们)来不及吸收、梳理,盲目崇洋、跟风。多种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中国建筑呈现了三种现象:第一,缺少文化性,表现就是欧陆风,把西方的、不是本土的东西,或者没有考虑环境、气候,就照搬过来,我们一些乡镇都造小白宫;第二,对建筑的本质认识缺失,表现出来就是新、奇、特(城市标志性建筑除外),比如央视大裤衩、国家大剧院;第三,是技术手段的不足,表现在建筑不耐看。综合来看,这三方面就是中国建筑与世界建筑的差距。
    中国建筑师,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大学建筑学教师,更应该多做一些思考性、研究性的课题,推动建筑发展。我在安徽呆了很多年,一直推行“可持续建筑本土化理论与实践”,我认为建筑的本土化很重要,徽州建筑就是中国建筑本土化的标本。
    安徽商报:现在有很多设计师接项目,是流水线作业。
    吴:建筑师不纯粹是画图,还有责任推动建筑发展。我读完博士(安徽第一位建筑学博士),从上海回来,转岗到合工大建筑学院当教师,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推动、提升安徽的建筑教育水平,同时也有创作,接少量可以做的事情,前提是合作双方都能沟通、对接得起来。我也是安徽唯一一个以教师身份获评设计大师称号的,这个称号基本上被设计院的设计师包揽的。
 
 
    三、徽州建筑是研究和借鉴的标本
    安徽商报:说到徽州建筑,你认为有什么特色?
    吴:徽州建筑透着历史痕迹,反映了生活理念,凝结着生命的意义,是在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形成的完整的建筑系统。我觉得有两句话可以形容:一是“绿色”,就是徽州建筑体现了绿色设计和环保元素;二是“徽色”,体现徽州建筑的本质属性。徽州建筑与环境是有机的,建筑本身是生态的,建筑风格是个性化的,马头墙、天井、水系等等,徽州建筑给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创作和研究标本。
    安徽商报:徽州古建筑的保护与传承也是个热点话题。你怎么看待?
    吴:徽州建筑要传承与发展,就要做到“徽而新”、“新而徽”,适应新时代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怎么保护?需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发展,结合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这方面我做了很多国家级课题,我的意见就是要科学划定建筑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然后再谈保护;其次就是徽州建筑怎么为现代建筑提供营养?徽州建筑风格的个性化、建筑材料的本土性、建筑结构的生态型,都值得思考借鉴。
    现在当地推动“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与利用工程,有利于保护,但这类保护要分层次,分类、分级保护,像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西递、宏村就要全保护,其他一些古村落的重点建筑要保护,然后做文化产业、发展旅游,收益再用于保护,我在黟县挂职做过这件事。同时,我还拿自己的科研经费,做西递、宏村数字化技术保护,哪家房子倒了、坏了、失火了等等,都能从数据库里调出原始数据,根据这个进行修缮或者重建。
    建筑也是个生命体,有它的特定土壤,许多建筑元素是从传统、从生活中得来的。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寻找建筑最根本的、与人密切相联系的、也最个性化、最本土化的东西。
    安徽商报:对于安徽世达文投集团投资开发的文旅项目“黄山北门水镇”,有什么看法?
    吴:没有很深入地了解,说点大概的。这个项目首先要考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第二,要在水上做文章,有水就有桥,有水就有水口;第三就是现代的商业开发要布置得合理,要让人不知不觉地从街巷中往返、购物。第四,传统的房子与现在的生活要相协调。建筑要有“魂”,不能是空架子、造概念。
    四、领衔负责的项目获大奖
    安徽商报:有没有一直想做的项目?
    吴:我在徽州搞了个私人场所,20亩地,结合自己的设计理念在做,是在黟县雨亭,徽州文化核心区,新安江上游,有山有水,做这个也是我徽州情结的释放。
    安徽商报:你怎么会到黟县挂职?
    吴:挂职对我而言,也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现。我是民进安徽省委副主委,省委组织部、省委统战部选派我到黟县挂职副县长,我就结合自己的科研、专业去做。我们这个行业,有些人是浮在上面做学问。
    安徽商报:为什么要到苏州大学任教呢?
    吴:我是作为人才被推荐的,全国建筑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东南大学的一个教授推荐的,我还没去,苏州大学的聘任书都到了,特聘为教授,并直接任命为院长。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是古城,有2500年历史;同时也是最现代的,在中国人居方面做得比较好。
   安徽商报:徽州文化园包括园中园,都是你领衔负责的项目,充分体现了你的设计理念?
   吴:徽州文化园,是安徽省“十五”重点建设项目,开始是北京一个文化人士投资的,我2002年接手后重新规划,拿到了中国人居环境规划大奖,但具体实施还是打折扣了,因为投资商考虑销售。园中园是徽州文化园的后续项目,主要是把苏州建筑与徽州建筑结合起来做的,获得2012年世界华人住宅与住区设计综合大奖第一名。
    苏州园林是一户一园,有围墙,是封闭的,建筑密度很低,但环境很好,小中见大,徽州建筑是以聚姓而居,一个村子就是一个家族,容积率很高。现在能不能做密度高一点,同时又像苏州建筑那样有很好的自然环境,我主持的园中园项目就是三五一栋、三五一期,自成一体。
    五、艺术创作更多的是悟性
 
 
    安徽商报:听说你能书会画?
    吴:书画与建筑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态,但两者有相通的地方,都是极其重视形式美的时空艺术。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家就在学校里,父母都是教师,我姊妹四个,每家都有个当教师的。初一我就参加了学校的“擅写园”(字写得好的学生社团);1983年合工大成立书画协会,我是绘画分会会长。我学的是建筑学专业,素描、色彩都要会,我的水彩画画得很好,出版过作品,后来工作关系,画得少了,写字多了,但没系统练过帖。我觉得艺术创作更多的是悟性,我更多的是边写边悟。
    安徽商报:你最擅长的是什么书体?
    吴:不拘字体,不拘风格。拿手的是各种字体都能“混”在一起,有个人的设计成分在里面。我要搞个展的话,主题就叫《书法永无》。平时不写,搞书展时一写,他们就惊讶。去年,安徽三名书画院(名人名企名家)搞笔会,邀请我参加“龙年写龙字”,每人写一幅,当时现场就写了,还获了奖。
    安徽商报:你还担任安徽开明书画院院长?
    吴:我是安徽开明书画院现任院长,这个院有90多个专职书画家,全是职业书画家。我自己画水彩、钢笔画。
    安徽商报:你认为自己的性格如何?
    吴:受环境影响,总的性格嘛,比较理智,不是癫狂的那种。我父母都90岁了,我伯伯也90多岁了,身体都好。他们都是心平气和的人。我觉得长寿跟心态有关系。
    安徽商报:你很少冒险?
    吴:冒险少,但性格里有不安分的因子。
    安徽商报:你孩子也学建筑吗?
    吴:女儿在国外。我给她取名吴悦滕子,她妈妈姓滕。 90年代重名多,她是五月出生的,名字也谐音五月。我觉得现在的孩子要有东西方文化教育背景、国际化视野。她一开始准备学建筑,学建筑得有基本素养,她学书法、绘画、钢琴,后来觉得我和她妈妈都学建筑,做这行辛苦,于是改学金融,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商业学院就读。
    六、退休后最想写字、玩收藏
    安徽商报:如果上孤岛,只准带一本书、一张碟,你会带什么?
    吴:带书的话,就带艺术和艺术史方面的书籍,我现在随身带中国书法史。现在说技法啊,都不是根本的,最终沉淀下来的,还是文化的脉络。现在很多东西都无根性。
    安徽商报:碟子呢?
    吴:带音乐碟,轻音乐,而且是中国古典的,比如高山流水,我不需要激情澎湃的,能静下来心。创作需要激情,思考需要冷静。
    安徽商报:你孤身一人旅游过吗?
    吴:20世纪90年代初,做徽派建筑研究,一个人到泾县査济调研,路很难走,进不去,就坐着摩托车进到村口,每天都早早带草帽进出,与当地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安徽商报:有没有去过荒无人烟的地方?
    吴:没去过。
    安徽商报:当时你去徽州时,不少人家有古董字画。
    吴: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玩收藏,第一次花400块钱买了个假古董,若干年后才知道。我现在收藏徽雕有不少,木头、石雕,市场上价格我基本知道。在黟县挂职时,古玩市场的老板也都认识。
    安徽商报:收藏有哪些名人字画?
    吴:像清朝朱鹤年、许承尧的,许承尧的书法作品尺幅很大,丈八。
   安徽商报:退休后最想做什么?
    吴:第一是写写字。遇到一个民间高人,70多岁,会诗书画,写字的那种气啊,就是练气功的状态。第二个就是收藏。收藏要有文化底蕴,有实力、眼力、魄力。(社会服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