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提案——加强我省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确保粮食安全 浏览:6895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09/01/18 【字号

  国家对种粮农户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种粮热情。特别是省政府启动“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小麦高产攻关”和“玉米振兴计划”等三大行动,对提升我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全省粮食稳产高产提供了技术保障。2007年我省粮食总产2901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对全国粮食增量贡献率达到19%;调出省外粮食910万吨,居全国前列,为全国粮食总量平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与周边省份如江苏和浙江相比,我省粮食单产水平仍然较低,新品种选育与推广速度还较慢,科技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仍然不高。
一、粮食生产面临的科技问题
  1、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科学研究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农业科研工作特别是农业应用基础性研究缺少稳定的资金项目支持,产前、产中、产后的集成配套技术研究不够,研究成果的适用较差。
  2、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农业科研人员深入农业生产一线不够,“为论文而科研、为职称而科研、为经费而科研”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成果评价考核办法体现农业科研特点不够,从而造成农业科技成果真正能够解决农村实际问题的较少。
  3、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体制不顺、经费保障不足。长期以来,农技推广体系公益性职能定位不明确,工作的经费长期保障不足,工作不能正常开展。再加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基层推广队伍长期得不到补充,知识陈旧,推广工作没有形成合力,机制不活。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较低。
  4、目前我省农村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国壮年农民大量进城就业,农村缺乏有思想、有技能、敢创新的示范带动人才,影响了新技术、新成果在农村的推广应用。
二、对策与建议
  1、要增加对农业及农业科技的投入。按照《农业法》的规定,认真落实“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贯彻落实“科技三项费要向农业科技倾斜,其占三项费的比例,省级不低于40%”的规定。建立农技推广事业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和稳定增长机制,实行省、市、县三级财政按比例共同负担,列入财政预算,提高基层农技人员待遇,改善工作条件,确保农技推广服务各项工作的开展。
  2、加强和完善推广服务体系和机制。实施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工程,解决基层农技人员知识老化问题。加大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力度,基层农业部门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岗位,招聘农科大学生,或者给予一定指标鼓励农业高等院校招收免费大学生,定向培养,毕业后充实基层农技队伍,保证推广队伍不断档。以地市为单位,建立农业行政、科研、推广队伍联动的工作机制,明确地区农科所在主导品种、主推技术选择、试验、示范的职责,切实解决各地品种多而杂的问题。
  3、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科技种粮水平。首先培训对象要突出重点。采用技物结合的办法,加大对科技示范户的培养力度。其次培训机制要市场化。政府主要是筹措培训资金,建立培训渠道和场所,加强培训监管。具体的培训工作采取招投标方式,鼓励各类教育培训和技术推广机构通过竞争择优承担任务。再次,培训后要授予资格,并在政策上鼓励。比如可享有贷款优惠、政府农业补贴优惠、创业优惠等。最后要形成培训管理体系。建立农民培训长效机制,使农民有需求时就有供给,能够及时获得培训。
  4、提高我省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技、植保、农机等专业服务组织,鼓励农村经济合作开展承租、代管、代耕等各项服务,推进以机耕、机播、机收、烘干等机械化作业为主的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组织的发展。大力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要进一步加大法律保护、政府扶持、政策支持的力度,使之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承担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