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深耕皖茶产业 打造茶企引领新高地 浏览:2601 发布人:参政议政部 发布时间:2021/01/25 【字号

  2020年习近平考察陕西平利县女娲凤凰茶业现代示范园时指出,因茶致富,因茶兴业,把茶叶这个产业做好。安徽是产茶大省,茶资源丰富、名茶荟萃,全国十大传统名茶安徽独占其四;茶企星罗棋布,全省拥有7000多个,谢裕大、祥源、松萝、徽六、一笑堂、天之红等一批企业驰骋大江南北。然而,安徽茶企知名度并不高,在全国能叫得响的品牌企业凤毛麟角,能够参与全球竞争的企业几乎为零。
  安徽茶企发展面临以下问题:一是企业多而不强,抱团发展意识不足:虽企业众多,但却小、散、弱,产值5000万以上的企业仅占1%,过亿元的企业仅占0.4%;企业不愿合作与抱团,保守经营,裹足不前;只强调政策扶持、不懂得借力发挥,严重制约了企业“上水平、上台阶”。二是市场占有率低,营销能力弱:能够走出安徽的多为一线品牌,仅占全省茶叶总销量的9%,二三线品牌很难走出安徽市场;企业销售多囿于国内市场,海外市场进展缓慢,欧美、日本等高端市场难以突破;专业营销人才奇缺,销售方式传统单一,多局限在“熟人社会”的销售圈子,与现代消费市场对接缺位、与新消费群体偏好错位,不能兼顾到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和国际市场的消费偏好,更未挖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消费潜力。三是品牌建设滞后,行业话语权低:全省现有注册商标2400多个,但中国驰名商标仅有16个,占比不足1%。“三品一标”进展缓慢,企业仍满足于卖产品,且多为初级产品,茶叶衍生产品如茶食品、茶保健品等开发不足,行业话语权低。四是企业文化彰显不力,品牌文化内涵不足:茶叶主产区文化底蕴深厚,但企业借力发挥不足,缺乏向地域文化延伸,安徽“茶故事”讲不精彩,未能形成“标志性”的企业形象,而这恰恰是企业无形价值,是企业做大做强的软实力;品牌文化的价值内涵和情感内涵体现不够,意境不足,穿透力不强,未能深入消费者心理,消费者认同度不高,品牌的号召力和竞争力有限。五是企业家人才奇缺,企业家精神缺失:企业负责人多为本土人才,开放度不够,经营理念落后,“小富即安”思想浓厚;缺乏领军型企业家人才,尤其缺乏具有国际眼光、战略思维优秀企业家,更缺乏敢为天下先的企业家精神。
  企业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品牌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作为四大名茶的主产省份,在当前“一带一路”背景下,安徽理应实施“走出去”战略,不仅要抢占国内名企制高点,而且要搭上“一带一路”国际航班,打造世界知名的皖茶企业。为此,建议:
  1.强化人才支撑,做大企业规模。加大“两类人才”的引进:一类是在全社会招贤纳士的人才,另一类是高校的专业人才,前者不拘一格,后者强调专业;同时要用好人才,通过岗位晋升、薪酬激励等方式,激发人才活力。通过人才引领、政策引导和项目扶持,鼓励企业抱团发展,促进企业纵横向联合,有实力的企业跨区域整合资源,组建企业集团,形成规模优势,打造行业领军企业。推动茶叶加工改造升级,加大招商引资和主体培育力度,鼓励茶企拓展茶叶应用领域、研发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精深加工产品。
  2.创新营销方式,加大宣传推介。借助“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向沿线国家开辟新的消费市场,重点突破欧美、东南亚等国际市场。充分利用新媒体,引导茶产业和电子商务、休闲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采用针对不同市场、不同消费群体的营销组合策略,将世界级景观与产地环境、生产工艺等融为一体,线上推介;线下宣传用全产业链思维,讲好安徽“茶故事”,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格局。促进皖企销售市场不断向外渗透,做到“发展一个客户、开辟一片市场”,提高皖企的市场占有率。
  3.打造标志性的“皖企”形象,提升品牌价值。选择与世界级景观“黄山”关联度高、品牌穿透力强的“黄山毛峰”为突破口,将皖企经营理念、产品工艺传承与地域文化、特色文化融为一体,打造标志性的“皖企”形象、塑造独树一帜的品牌文化。加快推进“三品一标”的认证工作,加大茶叶衍生产品开发,用一套标准体系、多种系列产品,构建以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同步交错发展的品牌体系,提升品牌竞争力和行业话语权,促进企业由产品向产业、由品牌向名牌、由有形向无形迈进,使“徽茶”成为中国茶上尊品和文化“名片”,打造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和世界知名的皖茶企业。
  4.以企业家精神培育为核心,激励企业家快速成长。运用现代企业制度,打破束缚企业家成长的陈规陋习,激励企业家敢为天下先,勇立潮头、永不言败,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企业振兴的伟大实践;厚植企业家成长的沃土,营造尊重企业家价值、发挥企业家引领作用的社会氛围。优化营商环境,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流动性遇到暂时困难的中小微茶企贷款本金进行临时性延期偿还安排,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组织茶企金融专场对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