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宣传思想
加强国学教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浏览:3312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09/07/15 【字号

华世朗
 
    一、问题的提出
    当西方社会的价值观、节日文化和生活习惯在国内渐呈泛滥之势时,当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淡漠、否定甚而鄙视之时,部分有识之士敏感地察觉到了问题,于是便提出了传承民族文化,重振华夏文明的号召,而国学作为历史与文明的承载和体现,便被推到了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国内掀起了一股国学热。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之所以有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就在于该民族在长久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生活习惯和共同的历史文化。国学一词出现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西学东渐时期,或者可以说国学一词是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应运而生的。近代中国这屈辱的百余年,面对腐朽落后的祖国,一部分为国家前程、民族兴亡满怀忧虑的有识之士们在对西洋社会的观察思考中,崇尚西方的科学与文明,轰轰烈烈地开展起对本民族文化的批判活动,激进的新文化的闯将们一阵摧枯拉朽,玉石俱焚,在剔除糟粕的同时,也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点、闪光处。随着上世纪初“打倒孔家店”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革”中“破四旧”、“批孔”,从最初的新文化运动中对国学的怀疑否定以至“文化大革命”时不顾好坏一棍子打死的偏激作法,使得我们传承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受到了极大的摧残,不仅许多珍贵典籍、艺术作品受到损毁,更让人遗憾的是由此而造成的文化的断代是难以弥补的。当上世纪八十年信代仰危机和诚信缺失出现时,人们在对儒家精神重义轻利的缅怀中,才发现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着许多弥足珍贵的东西。
    二、国学与国学教育
    上面提到,国学一词产生于西学东渐之时,那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得到许多国人的认可。其实,所谓“中学”即是“国学”。国学一词虽渊源有自,然至今仍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它是相对于“西学”“外国思想文化”而产生的一个概念。简而言之,便是深植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本土文化,举凡我国一切独具魅力、光辉璀璨的文明与文化都可称之为国学。它在悠久的历史过程中,伴随着中华民族一同发展成长,不断丰富、不断完善着。它是极具活力,极具包容性的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完整的内核,有着广泛的适应性和具体的可操作性。它凝聚了中华民族上下数千年的智慧,有着极强的吸附性和释放性,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涉及到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精神、信念,包括个体和国家的方方面面。
    国学教育实际上一直没有中断,也无法中断,无论是民间或官方,在各个领域里都是如此,即使是在“文革”中也是或隐或显,或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因为,它不仅渗透在我们学习、工作中,且深深地植根在每个中国人对宇宙自然、对世界万物、对人情世故的认识与思索中。
    现在倡导的加强国学教育,其目的是在于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消亡危险的文化得以传承下去,将那些别人视为珍宝而我们却早已视若无睹的文化与文明重拾囊中,并随着时代的前进发展,为国学注入新的活力与内涵,使其在我们的现代化社会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使之成为复兴中华民族的一种力量。
    三、加强国学教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文化的传承,首要的是载体问题。多年来对国学的批判,国学教育与国学研究工作几近中断。一个人的一生只有几十年,“文革”前在国学领域有所造诣的人,现在已所剩无几。国学博大精深,无论其中任何一个领域,要了解把握皆非易事,这需要十几甚至几十年的专门研究,这就要求在大学期间要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学识素养,与毕业后的专业定向研究相磨合。如此算来,二十岁左右是关键时期,而要在四十或五十岁后才能见成效。从“文革”结束后高考制度改革的第一、二批的毕业生算起,他们对国学研究的起步时间约在1985到1990年,而1982年全国毕业的两批本科生文、理、艺、体类总数不超过20万人,从事国学研究的又有多少呢?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运动和“文革”十年浩劫中,在对知识分子不断深入地触及灵魂的改造中,国学研究受到政治斗争的影响,这些年来出现国学研究大师级人物的几率是多少呢?几十年专门人才的断代,近一个世纪对国学的怀疑批判目光,导致了社会民众对国学和传统的厌恶,似乎传统便是保守没落的代名词。尤其是我们现今学校教育改革求新求变的倾向,更加重了对国学的偏颇认识。可见,加强国学教育已经到了非常急迫的时机。
    在逐渐融合的世界潮流里,作为拥有十三亿人口的中国,必然要有自已独特的东西,中国的历史文化元素在世界文化的发展融合中会愈来愈突出地显示出其独特魅力。整理发掘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并使之不断发扬光大,不仅会在我国四化建设、中华崛起中发挥作用,更会在世界的进步中作出应该很大贡献,更能在同世界各国的竞争中加强我国的软实力。正因如此,加强国学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实力的增强,教育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给国学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奠定了思想、政治、经济和人才基础。这时提出加强国学教育,是必要且完全能够做到的。
    这里还需要解决一些问题。那就是认识问题。加强国学教育,会不会被认为让封建主义死灰复燃呢?国学确实是在封建社会是形成的,它或多或少地打上了那个社会的烙印。封建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中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也是人类社会逐渐发展进步的体现。封建社会的文化是那个社会人们在漫长的生产和社会活动中摸索总结出来的,是几千年来多少代人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它不可能完全等同于封建主义。人类发展到今天,决不能把昨天看作一无是处,那是割断历史,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那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作为代表先进文化的中国共产党,从来没有割断历史,从来就肯定地认为要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加强国学教育,在认识上是不存在障碍的。
前面讲过,国学教育是从来没有停止过的,关键在加强。加强国学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从决策到实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统一认识之后,还要形成决策,还要有一个舆论导向,还要设置相关机构,组织集中各类专门人才,确定需要加强的内容,制定实施方案、步骤,包括加强教育的内容、实施教育的对象和采取何种教育方式等等。这就需要调动国家的力量,集思广益,形成合力,创造氛围。假如没有强有力的协调,没有明确的决策,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足够的财力以及专门人员的支撑,加强只能是空谈。因此,实施加强国学教育的主体要是国家。个人或集团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窃以为,现在首先应该加强的是濒临失传的那些遗产,因为一旦失传,带给后人的只能是无尽的缅怀和遗憾。其次,在我们宣传教育的内容里,增加国学部分。然后,组织人力物力加强对国学深层次的研究。最后,确定加强普及与提高的国学教育内容及实施方案。这样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我们“国学”的优秀文化传统一定能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四、结束语
    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集中全民族的智慧,需要我们在各种不同领域共同迈进。中国民族的伟大祖先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如此辉煌瑰丽的民族文化,绵延数千年未曾中断的中华文明一直为世界各民族所称颂赞扬,作为继承人的我们有责任把它传承下去,加强国学教育,就是为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代代传承。让我们担负起应负的历史使命,重振华夏文明,为新中国的崛起富强努力奋斗。
(作者为阜阳市第一高级职业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