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宣传思想
关于我市人文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调查 浏览:2962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09/07/15 【字号

高国友
 
    巢湖,万里长江依境东流,八百里巢湖环抱西部,南北文化交汇融合,自古以来就以“山川佳丽,人文隽秀”而闻名遐迩。特殊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巢湖独特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县猿人、银山智人、凌家滩古人类遗址、一座座古墓葬的发掘,不仅昭示、佐证了长江流域的文明和黄河文明一样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更向世人展现了在巢湖这片热土上,我们的先民生生不息、连绵不绝的历史画卷;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巢湖自古人才辈出,更是诱得古今文人墨客纷至沓来,流下了大量千古华章,历史遗迹;吴头楚尾、楚汉相争的古战场、淮军故里、皖中革命根据地、渡江战役的前哨,兵家必争的巢湖曾演绎多少战事狼烟,积淀了多少文化资源;巢湖民歌、含弓戏、三月三庙会以及独特民风民俗等,勤劳智慧的巢湖人民凭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创造了多少具有地域风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有这些都是历史馈赠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我们传承历史,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更是我们今天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珍贵资源,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保护和利用。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人文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开发,成立了市文化遗产保护领导组,做了大量工作,一大批人文资源得到很好修复和保护,特别是抓住国家文物资源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机遇,加大了抢救文化遗产的工作力度。截至到2008年,我市已有国家级文保单位3处,省级文保单位22处,市级文保单位10处,县级文保单位55处,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2项,省级5项,市级13项和县级非遗16项。同时,市委、市政府依托我市丰富的人文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业作为六大产业之一来抓,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我市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还存在不少问题。
 存在问题
    一是保护不足。首先,由于对《文物保护法》宣传不到位,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淡薄,未能形成全民依法保护文物的气氛,文物遭破坏的事时常发生。其次,重经济发展,轻文物保护的观念依然盛行。我们的古民居、特色老街在城市建设中已破坏殆尽,剩下的零星文物遗迹已不成规模,失去了整体开发利用的价值。如柘皋古镇的明清建筑剩下的几段已是残破不堪,李鸿章当铺更是残垣断壁,即将消亡,古镇特有的古韵风貌已荡然无存。一些珍稀文物资源在经济建设的大潮下,正面临着严重威胁,城市中的人文资源大多处于高楼大厦的重重包围之中,发展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已是“藏在深巷人难见”。有些地区的矿山开发严重破坏了人文景观的周边环境,甚至危及人文资源的生存,“三戴墓”周边环境的破坏就是代表。再次,由于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大量人口向城市转移以及传统加工工艺的机器化发展趋势,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土壤、氛围正面临着越来越恶化的窘境。传承人由于经济利益等方面的原因已越来越少,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将成为史料和人们记忆中的历史。第四,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市发掘的大量珍贵文物流落他乡,或流失民间。如凌家滩五次考古发掘中,大量的精品文物被省考古所带走,其中的大多数将永远回不了故土,故乡人将难睹其芳容,如果将来我们在遗址上筹建博物馆时,我们拿什么展出?
    二是开发利用不够。首先,缺乏开发的整体规划,各自为战,“诸侯纷争”的现象普遍存在,使资源的整体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和利用。我市和合肥一样是淮军故里,淮军中的重要将领有近一半来自巢湖,淮军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现留存的淮军文化遗迹被确定为县级以上文保单位的就有近10处,分散在庐江、无为和居巢区的环湖一带,但长期以来,没有整体规划开发形成合力,淮军文化的特有优势未能充分显现。其它诸如皖中抗日根据地的红色旅游资源,“三大遗址”的开发利用等都存在类似的问题。其次,人文景观建设的规模普遍较小,水平低,档次不高,对文化产业的带动性不强。人文资源的保护要遵循“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方针,但并不能完全拘泥于保护而忽视利用。我市许多人文资源历史积淀厚重,影响波及全国。如“陋室”、霸王祠、米芾的宝晋斋等无不名扬中外,但都仅仅保留了原址,复原了旧貌,搜集了部分碑文、史料,只停留在保护层面上,没有进行相关的文化、经济开发,更说不上带动产业了。再次,投入不足,文博馆等文化基础设施相对滞后。近年来,我市以“三大遗址”和放王岗汉墓为代,发掘了大量具有极高地位和研究价值的文物,但由于受困于经费不足,这些遗址面临很大的保护压力。凌家滩2004年已被列入全国大遗址保护规划项目,但博物馆至今没有动工兴建。汉墓博物馆由于馆展面积小,设施水平低,大量的文物不能对外展出,特别是一批珍贵漆木器急待技术修复处理,文物的利用价值难以显现。目前我市博物馆数量极少,四县一区只有和县建有一座综合性博物馆,而在其他地区比较普遍建立的专业博物馆在我市几乎是空白。另外,对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资源还没有组织专门的研究、整理和开发利用。近年来,我市对文史资源的研究虽然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系统地对巢湖地域文化进行专项研究却很少,如我市的地名文化、古村落文化、特色民俗文化、戏曲文化及农耕文化等。
几点建议
    一、加强宣传,努力提高全民的文化保护意识。在宣传内容上,一是要加大对《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市民遵纪守法、保护文物的意识,让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观念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动员全民力量搞好文物工作。二是要运用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对我市的人文资源(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的介绍、弘扬,使全市人民真正了解、认识到家乡人文资源的蔚蔚壮观、博大精深,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自觉投入到文物保护的行动中去。在宣传对象上,要重视对重点人群的宣传,一是要注重加强对各级行政领导的宣传教育,切实转变重经济发展,忽视文物保护的模糊认识,让依法行政,文化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二是要大力加强中小学地方史、地方文化、民风民俗的宣传和学习,为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强大的社会基础和后续发展动力。应组织力量编写巢湖地方史教材,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有计划地组织专家学者为学生作地方文化研究报告会,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弘扬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的活力、魅力和感染力。
    二、摸清家底,切实做好长远发展规划。人文资源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要在“保护第一、开发第二、永续利用”的方针指导下,做好保护利用的规划工作。首先,要扎实做好资源普查分类工作,这是保护利用的前提。普查工作必须要深入细致彻底,做到宁多勿漏,以免留下历史遗憾,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其次,要本着科学、慎重的态度,远、近结合做好规划工作。要根据人文资源的禀赋、文化内涵及客观条件,分门别类做好长短期规划,对一些濒临消亡的文化遗产,要抓紧做好抢救、挖掘和保护工作,对具有重大影响、文化内涵丰富而暂时又没有条件开发的人文资源要采取措施,保护好生存环境,预留足发展空间,对同一品质、关联度高的分散资源要制定整合发展规划。其次,要落实好资金和人员。全市的人文资源的普查工作量会特别巨大,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作保障,政府应在经费上给予保障,同时普查工作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在用好自身人才的前提下,应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也可聘请高水平的外地专家学者来指导此项工作的开展。
    三、多方投入,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人文资源保护与开发的运行机制。各级政府应加大对资源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市博物馆主体工程应尽快开工建设,三大遗址保护工作要加快推进,要拨出专项资金,抢救有生命力的民间艺术,征集传世文物,保护重要人文资源遗迹。要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凌家滩作为全国大遗址保护规划项目,资金争取及建设步伐应进一步加快,并以此来带动我市的文保工作。要进一步落实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捐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积极开展对外联谊工作,争取社会特别是与特定历史文化遗产有关系的人员的捐资。同时,要进一步提高文化项目的市场化程度,放宽和取消一些对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文化产业的限制,鼓励外资民间资本投入非公益性文化产业,逐步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的新格局,促进我市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
    四、依托优势,把深厚的文化资源转变为旅游资源。文化与旅游紧密相联,两者相辅相成,文化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灵魂,旅游是文化资源的外在展示,独特的文化资源经过资本的运作,往往可以转化为旅游品牌。虽然巢湖山川秀美,温泉之都闻名遐迩,但无庸讳言,我们没有黄山、西湖、九寨沟那样顶级的自然遗产,要想把巢湖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必须依托人文资源优势,走一条像绍兴那样的文化旅游之路。绍兴的山水并不出名,自然禀赋一般,但他们凭借鲁迅、二王的兰亭、陆游与沈园的美妙故事与传说等文化积淀,大打历史文化牌,使旅游及相关产业得到飞速发展,旅游产业已成为绍兴最重要支柱产业。绍兴的成功例范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巢湖的人文资源并不比绍兴逊色,现在需要的是高水平的策划、设计、包装,打造出具有牵动性的文化旅游景点,以此来提升我市旅游产业的整体档次和水平。
    五、充分利用,促进文化遗产的深层次开发。与其他产业资源的开发不同是,文化遗产作为资源加以利用,可分为直接利用、多方式利用和深层次利用,文化旅游可以看做是直接利用,而人文资源中的出土文物的艺术制作风格、古建筑特色、历史人物传说和个性特点、非物质遗产和民风民俗可以广泛运用于建筑设计、广告设计以及舞台设计乃至文学艺术产品生产创意过程中,这是对资源的深层次利用,而人文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利用由于其特有的艺术冲击力,有时会起到非凡的宣传教育效果,策划运用得当,能够化腐朽为神奇。一部《乔家大院》让一座废墟城堡名扬中外,一部《丽水金沙》让丽江古城魅力倍增。我们巢湖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为民进巢湖市委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