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宣传思想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文化软实力建设 浏览:3286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09/07/15 【字号

黄爱军
 
    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是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一个重要而紧迫的现实课题。在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实践中,应充分认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和繁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首先,人文社会科学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所谓文化软实力就是指由一个国家国民的思想道德、理想信念、核心价值观念、文化科学素质和民族文化传统、民族文化遗产以及民族性格、民族心理、风俗习惯等文化发展和文化积累所形成的现实力量。人文社会科学本身就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社会科学是人对人文现象、社会现象及其规律性的认识,帮助人们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人们提供鉴别是非、善恶、美丑的准则,有助于激发人们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直接影响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和整个社会的风尚,也会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一个民族的人文社会科学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这个民族的精神风貌、文化水平、发展潜力。人文社会科学具有突出的教育功能。人是社会化的动物,通过教育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关怀人生、塑造健全人格的功能,对人的培育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是人文现象和社会现象,是人的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常常不是受益于一时,而是作用于一生。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最重要产物,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的灵魂。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涉及许多领域,其中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经济学、人口学、语言学、人类学、史学、艺术及艺术科学、法学、哲学是其基本的学科。文学、艺术作品,如小说、诗歌、美术、音乐等,既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成果,又是精神文化产品的主要形态。它们直接发挥着文化软实力的作用——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思想境界、精神品质。没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及其成果,文化软实力建设就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其次,人文社会科学为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始终是变革社会、创新制度的理论先导,始终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物质文明的精神动力,始终是建设精神文明、完善人类自身的智慧源泉,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放眼世界发展史可以看到,发端于古希腊、古罗马的西方文明始终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指引。如果没有13世纪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欧洲就不会走出神权思想黑暗统治的中世纪;没有17世纪至18世纪的启蒙运动,就没有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和胜利,就不会有几百年来现代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伟大成果,是人类科学知识和理论思想的结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取得的中国化的伟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我国革命与建设不断走向胜利的指导思想和根本保证。可以说,每一次人文社会科学的大发展,都将人类文明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创新是科学(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笔者)的本质,也是科学的灵魂。没有创新就不会有发明、创造,也不会有新思想、新文化的产生。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的文化是凝固的文化、僵死的文化。不创新,文化就难以延续传承,更难以繁荣发展。“五四”运动以来的实践表明,文化生命的灵魂和前进动力在于坚持不懈地进行创新。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诞生,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就是在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中实现的。一旦停止了创新,文化的发展就将窒息。“文革”十年,思想僵化、迷信盛行,不但经济面临崩溃,而且文化枯萎、百花凋谢。“没有小说,没有诗歌。”“缺少诗歌,缺少小说,缺少散文,缺少文艺评论”。
    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腐朽的思想文化还有着广泛的影响,阻碍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健康发展。我们又处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交往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都会反映到国内来。在这样一种开放的、多样化发展的文化氛围中,文化软实力建设需要有正确的思想理论导向,需要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鉴别力、判断力、消化力和免疫力,才能符合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积极吸收古今中外一切有益的思想文化,坚决抵制各种有害的影响。人文社会科学“它主要是帮助人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理论认识和科学思维,解决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科学”,担负着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责。因此,掌握必备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是十分重要的。
    再次,人文社会科学为文化软实力建设夯实内容。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一个民族,没有科学的核心价值体系,就等于没有精神支柱。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存在数以万计的民族,但很多民族都因精神支柱垮塌而消失在历史的空间。有的民族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而又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其精神支柱牢不可破并能够与时俱进。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靠什么统一人们的思想、凝聚人们的力量?靠的就是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果没有这个最核心的东西,就会失去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就会导致人心涣散、社会混乱。也就是说,要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关键在于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成为公众普遍奉行的价值观念和身体力行的行为模式,从而最终使之转化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力量。这就需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于塑造民族精神、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激发全民族团结奋进,对于培育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形成健康积极的社会风尚,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和影响。
    第四,人文社会科学为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巩固的政治制度既是经济和军事力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政治制度动摇乃至瓦解,必然造成社会的混乱,直接冲击乃至破坏国家的经济的发展、军事力量的增强和文化软实力的增长,从而从根本上削弱该国的综合国力,导致其国际地位的急剧下降。苏联的瓦解就是一例。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巩固首先取决于执政党自身建设及其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还取决于各项具体制度能否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完善。而这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执政党有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理论纲领。不言而喻,正确指导思想的确立、科学纲领的制定,都有赖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即有赖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苏联的瓦解,尽管原因复杂,但首先是指导思想和政治路线的错误。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上,苏共历史上几次出现了“简单化、教条化”的倾向,甚至发生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扭曲”。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伟大胜利,首先归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指导。而从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不同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文化软实力的物质载体,文化软实力建设离不开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管理者尤其是领导者的政治、经济、管理等人文社科方面的综合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组织管理水平。管理者如何审时度势,及时做出方向目标的选择、战略和政策的调整,对一个企事业单位乃至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与体制机制的创新。创新的主体归根结底是人,任何方面的开拓、扩展都有赖于主体自主性的发挥和自身潜力的挖掘。人文土壤的培植、人文氛围的创造,将为研究主体提供多样的视角、丰富的思维图式,以及对主体性的高扬和尊重。
    总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及其成果,既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的组成部分,又直接服务并作用于文化软实力建设。没有一个欣欣向荣、繁荣兴旺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局面,文化软实力建设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一纸空文。文化软实力建设,必须大力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当前,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着的严重学术失范和学风不正问题。如粗制滥造、弄虚作假、剽窃、抄袭和侵占他人成果等现象。这些不良现象不仅严重损害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而且严重损害了我国的人文环境和民众科学素养,使人文社会科学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与功效受损甚或丧失。
    净化人类灵魂的工作本身容不得半点尘土。还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一片净土,是繁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需要,也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需要。 (作者为安徽财经大学政治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