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加快我省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浏览:4966 发布人:参政议政部 发布时间:2017/02/04 【字号

  
    一、我省钢铁行业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
    1、压缩钢铁产能对我省经济和社会影响大。一是经济发展有压力。钢铁行业产值占工业增加值比较大。 2016年,去产能10%(表现为产量同比下降10%-15%)对工业增加值增速的影响为0.51-0.76%。以我省钢铁主要城市马鞍山为例,截止2016年11月份,工业投资增幅为11.7%,在全省处于偏下水平,列第10位,其原因就是钢铁去产能而导致不少处于钢铁产业下游的企业举步维艰所致;二是社会稳定有隐患。安徽钢铁企业因“去产能”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将会涉及大量人员分流、安置。如马钢集团公司共分流、安置职工9090人,清退劳务1328人。如此庞大的分流人群,对社会稳定将会带来巨大影响。三是企业发展资金有限制。2016年银行对钢铁行业限贷从“有保有压”转为“一刀切”。今年上半年,马钢也出现部分商业银行抽贷或停贷现象,迫使公司不得不向其他融资渠道高价融资。
    2、钢铁企业面临环境治理和产品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生产经营困难加剧。钢铁企业环境治理和开发新产品的技改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对保留下来的钢铁企业生产成本将进一步增加。
    3、技术研发能力弱。我省主要钢铁企业虽然建有国家级技术中心,实验器材和检化验仪器相对完备,国内第一个火车车轮、第一条H型钢、第一卷高速线材都是从马钢生产出来,但是,与优秀钢铁企业高额研发资金投入下的自主研发相比,更倾向于采用投入成本较低的技术溢出或者技术引进形式。
    4、有经验的顶尖技术人才相对匮乏。我省钢铁企业由于产品种类多,各类产品的结构调整所需顶尖技术业务人才较少,成为制约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问题的“瓶颈”和“短板”。
    二、加快我省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1、着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钢铁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约束来自内外两方面,从外部看,是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对钢铁产业的影响;从内部看,是钢铁产业的产品升级、技术创新、规模优化等内部结构调整。钢铁产业结构调整主要包括结构调整和规模调整两方面。我省应在钢铁产品特色上文章,基于铁基新材料优势,可突出以轮轴为主的车轮系列、以大H型钢为首的型钢全系列、以高端线棒材为首的高端工业用材和各类板材的聚合体,四类产品形成了高端钢铁战略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抓住《中国制造2025》机遇,打造轨道交通用钢核心业务板块,改变我国高速、重载轮轴生产、加工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填补国内高速动车组车轮的市场空白。
    2、着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升钢铁行业技术效率。钢铁企业要重视技术进步,提高钢铁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一是加强品牌建设,全面提升主要钢铁产品的性能一致性和质量稳定性,提高产品质量,升级产品标准。二是积极研发附加值高的、技术含量高的具有比较优势的钢材品种。研发满足下游客户需求的,满足未来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高性能钢材,拓展新的市场空间和利润增长点。三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高端钢材制品的研发,替代进口的高附加值、高档次的钢材制品。四是提高企业对新技术的运用水平和管理水平。去产能的过程不应只是静态的供需平衡,而是通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构建动态平衡的过程,钢铁行业只有将静态平衡与动态均衡有机融合,才能将供给侧改革的水平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实现钢铁行业转型升级。
    3、着力发展钢铁“互联网 +”。推进钢铁“互联网 +”,未来需要更注重信息和服务平台的搭建,将制造供应商、客户、贸易商、物流商、政府监督组织甚至金融服务机构均纳入交易平台,实现质量监督、产品交易、流通运输各环节的公开透明。
    4、着力以培育新动能化解产能过剩中人员分流问题。在确保奖补资金用于离岗人员生活和保险等费用支出的前提下,适当扩大“建财(2016)253文件”的适用范围,将类似马钢自身摸索出来人员分流安置办法适用对象纳入奖补资金管理范筹。
    5、着力完善科技人才培养机制,提升钢铁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紧紧抓住国家倡导和力推创新试点市建设这一契机,集中科技力量,整合科技资源,力求将钢铁产业建成国内一流的技术创新中心、知识创新中心、高层次人才聚集的钢铁研究中心。
    6、着力出台相关过渡性扶持政策,对企业进行奖补。企业去产能后,将面临固定资产失损,如,马钢公司淘汰落后和去产能涉及的固定资产净值约15亿,如何弥补企业固定资产的失损,国家和地方均没有出台相关政策,建议政府能体谅企业的困难,在一定范围内给予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