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关于加强我省城市规划管理的建议 浏览:5278 发布人:参政议政部 发布时间:2017/02/04 【字号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管理的意见》(皖政〔2015〕101号)提出,要“加强城市设计研究,贯彻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注重提升城市品质”。提升地方城市品质,无疑需要城市品位风格和环境风貌“内外兼修”,需要城市功能与市民素质“齐头并进”,为此建议:
    一、强化总规引领,优化发展布局
    1.依法制定城市规划。我省地方城市总体规划要定期修编,但必须经原审批机关同意,并报同级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以我省地方城市总体规划为平台,全面融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推进“多规合一”。要加快推进新一轮我省地方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建立我省地方城市总体规划数据库。将发展经济与生态保护、新城开发与老城改造、资源利用与改善民生统筹考虑,形成科学优化的产业发展格局、城镇化体系格局、生态安全格局。编制我省地方城市蓝线规划,强化生态、水系等的规划控制,生态红线必须牢牢坚守不能逾越。加快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强化城市水安全、水生态、水功能。要严格落实我省地方城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形成优化发展、重点开发、生态涵养发展、禁止开发四大类功能区域,因区施策、因地制宜,合理控制开发强度,为子孙留下更多更好的生态空间。
    2.增强城市规划编制的科学合理性。由于土地成本的逐年增加、土地的市场化运作以及政府得到较大土地收益的预期,多种因素使控规所确定的一些指标在实际操作中屡屡遭遇调整,尤其是居住、办公用地的容积率确实有提高的现实性。而容积率又与人口容量密切相关,容积率提高了,人口容量必定增加。而人口容量增加,相应的绿化、道路、公共设施用地等指标也需要增加。因此,在控规实施到一定阶段,对规划进行适当调整就显得有一定必要性。但这些指标到底定多少合适,必须进行充分论证,按规定程序进行规划修编、调整。同时,要深化城市设计、街景规划的研究,增加它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因此,应成立由规划、建筑、市政、景观等专家组成的规划专家委员会, 负责参与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及重要地段的建筑项目方案的审查、近期建设规划的制定等工作。同时, 要推进市民、社会和公众参与制度,尤其在规划实施阶段,要创造良好的参与机制,提高市民参与的主动性和参与的广度,为规划的实施创造群众基础。
    3.依法执行城市规划。严格依法执行城乡规划,是实现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有序发展和建设的基本途径,“严格执行、落地生根”是规划实施的硬道理。只有严格依法执行规划,才能保证城市发展的美好愿景逐步实现,才能避免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尴尬局面。经依法批准的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地方城市规划一经批准,即具有法律效力,也即具有法定性和强制性,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违反规划的行为都要严肃追究责任。地方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城市规划实施情况,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及时研究规划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更好地制定实施规划。国家扶持和投资的重点项目、相关财政支持政策要与城乡规划相结合,符合规划的空间要求。交通、水利、电力等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必须符合我省城镇体系规划和地方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二、强化城市设计,推进城市建设
    1.完善城市功能,统筹布局公共设施。城市本来就是供给人们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城市规划应当依照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要解放思想、海纳百川、结合实际、取长补短,做到以点带面、环环相扣,在层次、广度和深度上逐渐递进、以质取胜。要注意把握适度超前、先地下后地上原则,统一规划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从完善路网布局到解决拥堵顽疾,从推广节能技术到发展绿色建筑,从倡导绿色出行到打造生态廊道,统筹布局公共设施,用城市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的提升,聚产业、拢人气、促发展。要做好基础资源的建设,确保各种公共设施齐全,满足好人们的需求,带给人们生活上的便利。要控制各种污染源,管理好城市的各个角落,让城市变得绿色环保,让整个城市充满勃勃生机,让整个城市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使整个城市都处于一种很协调的状态。
    2.保护历史风貌,雕琢文化特色。要统筹协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按照整体保护的原则,切实保护好城市传统风貌和格局。一个地方城市发展都有自己独特的东西,因此必须要编制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规划,落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紫线管理要求,整体保护历代城市格局及其所依附的山水环境,重点保护好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古遗址、古建筑、近现代历史建筑,延续历史文脉,让历史元素成为城市文化特色演变的线索与框架。城市规划要想出彩,就必须要做出一些别具一格的东西,多建筑一些比较能体现城市风格的别致的建筑,能代表这个城市的一些内涵的东西;要结合当地的人文特色来进行构想和设计,尽最大可能地将城市建设得更好,让人们过得开心、舒心、放心。城市中心城区的保护、开发与建设要统一设计、精细营造。同时,要尽快启动、完成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
    3.优化道路管网结构,建设优质街区。一要明确街区分级,补充街区规划,推动发展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不断提高和优化街区的组织水平、空间格局、景观特色和功能质量。二要打通各类“断头路”,形成完整路网,提高道路通达性。三要彻底清理、清除混乱的地上管线、居民和商户私拉乱扯的电线等,给市民营造一个干净安全的生活环境。四要逐步推开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各类管线必须全部进入综合管廊,以综合利用地下空间资源。为此,城市新区和各类新建园区、成片开发区等新建道路必须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老城区结合道路、河道整治和旧城改造整治等,逐步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三、强化城市管理,提示城市品质
    1.探索管理方法,健全管理制度。要积极探索符合发展要求的管理方式方法, 要集中精力抓重大关键环节,严格禁止性规定,对各个规定性环节加强监管,可对比较重要的建设项目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包括建筑灰线检验、基础层、标准层等建设阶段。而把具体的细节或者低层次问题,放手让各相关群体参与决策,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提高管理的效能。从立规矩、定标准、抓执行上入手,建立健全有效管用的体制机制,构建全时段、全空间管理网络,深入细致做好群众工作,动员广大市民积极参与,进一步提高城市精细化、精致化管理水平。要突出抓好禁拆治违工作,进一步加大力度,强化措施,坚持以铁的纪律和铁的手腕,加大对重点区域和地段的巡查监管力度;并强化科技手段的运用,完成城区数字禁违指挥监控平台建设,全面启动和应用数字禁违系统;组织禁拆治违大会,保持禁拆治违的浓厚氛围。
    2.加强综合治理,推进美丽城市建设。全面加强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建设,彻底整治市区内黑臭水体。以中水洁厕为突破口,不断提高污水利用率,力争城市建成区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加大大气污染工业源、面源、移动源污染综合治理力度,着力减少污染物排放。健全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提高环境监管能力。通过分类投放收集、综合循环利用,促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推进垃圾收运、处理企业化、市场化,促进垃圾清运体系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对接,基本建立餐厨废弃物和建筑垃圾回收与再生利用体系。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推进棚户区改造,快步实施城中村改造,加强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积极改、扩建危房和非成套住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以市场为主满足居民多层次住房需求。利用节能技术,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推广应用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技术,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并完善其评价体系。
    3.恢复城市自然生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研究、制定并实施城区水体与河湖湿地生态修复工作。优化城市开放空间系统,构建绿色廊道,允许生活区居民参与绿化,鼓励发展屋顶绿化、立体绿化,彻底改变过分追求高强度开发、高密度建设、大面积硬化的状况。充分利用绿地、水体等生态空间的吸附功能,建设海绵城市。提升水源涵养能力,缓解雨洪内涝压力,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鼓励单位、社区和居民家庭安装雨水收集装置。必须硬覆盖的地面尽量使用透水路材铺装,不必硬覆盖的地面可积极尝试建设雨水花园、储水坑塘、下沉式绿地等。
    4.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营造良好社会风尚。一要建立完善的市民行为规范,增强市民法治意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形成良好的道德和社会风尚。二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公民道德是城市品质提升的核心和灵魂,持续加强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主要内容的公民道德建设。三要加强诚信建设,通过不断加强政务诚信、商贸流通企业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等诚信建设,推动全社会形成“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风尚。四要加强文明行为引导,专项治理节假日期间旅游景点附近的不文明现象,提高街道、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城市治理的意识和能力。五要加强文化熏陶,加快文化产业园、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滋养群众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提升地方城市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