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进我省民宿业发展的建议
浏览:5096 发布人:参政议政部 发布时间:2017/02/04 【字号 大
中 小】
民宿不同于传统酒店、宾馆,因特有的人情味而富有家的温馨感,同时也便于游客深入体验当地风土民情、贴近当地生活。在一些旅游产业聚集区以及交通基础条件较好的农村,民宿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民宿业的兴起使一些农村和农民快速脱贫,走上了发家致富之路,同时农村闲置房源整修改建用于民宿业,提高了农村民居利用率,另一方面,闲置的农业设施(如晒场、牛舍、猪舍)也作为民俗体验而发挥效益,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农村“空心化”趋势,缓解了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对于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我省民宿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存在投资者缺少对民宿市场的可行性分析而盲目上马,从业者总体素质偏低,缺少统一规划引导和有效管理,以及民宿服务的供求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发展受到了一些制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民宿法规和行业标准缺失,定位不明确,发展不规范;二是整体规划缺失,区域特色不明显,同质化竞争突出;三是基础设施配套不够,管理制度不健全,集聚效应不强;四是旅游宣传和整体营销力度不足,小散弱现象突出;五是存在违规经营,问题隐患普遍,管理压力较大。
建议从以下方面着力推进现代民宿业发展:
1.编制民宿产业规划,引导民宿产业化发展。制定民宿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区县城镇发展规划,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大定向招商引资,建设民宿旅游投资开发、运营管理平台;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专家智库,加大科技扶持力度;大力发展“民宿+”,促进产业链延伸,将民宿业与农民返乡创业、与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与地方特色文化产业等有机结合,提升民宿产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2.大力融合徽文化元素,培育特色民宿产品。充分挖掘安徽民宿特点,不仅在建筑和装饰的风格上,更要在产品内涵上积极彰显我省民俗文化特色。促进当地的历史人文、自然景观和生态特色的融合,让选择民宿的宾客入住期间有故事听、有事情做、有活动体验。同时引导民宿经营者树立“主人”意识,引导入住宾客分享体验当地的生活方式,让他们不仅安全舒适,而且能放松心灵,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主人和谐相处。
3.加强民宿旅游宣传,创建民宿形象品牌。统一民宿徽标和形象,建设权威的民宿官网,由旅游主管部门牵头,在官网上发布民宿的准确信息。以“互联网+”形式拓展网上民宿营销,鼓励民宿针对消费者市场的细分选择微博、微信朋友圈等自媒体进行营销,同时实现各大在线网络预订支付。开展淡季活动营销,由旅游部门和行业协会在旅游淡季组织相关的优惠体验性营销活动,增加民宿的吸引力。
4.扩容公共配套,提升民宿服务品质。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快对已有民宿村落配套设施的改造。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民宿地的公共产品建设,包括民宿所在地的卫生整治、徽派村落的维护、园林绿化、环境资源的保护利用等。结合社会文明建设加强民宿所在地的人文环境建设,综合考虑景观特色、文化依存、交通环境、消防安全、治安形势、公共配套、体验活动的开展等多方面因素,展现民宿文化特色。
5.出台民宿管理法规,推进民宿监管法制化。结合实际,尽快出台《民宿业管理办法》,着重在消防、建筑安全、食品卫生及税收等方面进行规范,对民宿的性质、规模、标准、特点等进行界定。重点明确民宿经营资格、开业条件、管理机构、服务内容等,特别是在规模控制上以小规模(建议独幢6间以下,特殊地区9间以下)为宜,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酒店、旅馆,为民宿经营在建造、卫生、环保等合法性上提供制度保障。
6.组建民宿行业协会,推动民宿业社会化管理。行业协会要对本地民宿业进行技术指导,如对民宿的服务内容、质量控制、服务形式、市场营销、收费标准、行业自律等制定统一规范,为民宿业发展提供成熟的标准框架。民宿协会还可以对本地民宿分级管理,制订我省民宿星级评选办法,通过起居环境、面积、卫生设施等硬件和服务水平、舒适度等软件界定等级,开展民宿等级评定,促进民宿业规范发展。
7.加强职业培训,促进民宿业可持续发展。做好民宿业主和从业者的旅游管理、服务技能、接待礼仪、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强化民宿经营需要的专业理念、配套的软硬件设施、必备的旅游文化基础及专业的执行力与策划力。经营者对当地民宿类型的特色元素要有全面认识,如民宿地所拥有的资源是茶园,则业者必须要对茶文化知识有深入了解。民宿业主和从业者要获得相应的证书并逐步推行持证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