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发展环巢湖健康服务业的建议
浏览:5033 发布人:参政议政部 发布时间:2017/02/04 【字号 大
中 小】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健康服务业作为健康产业两大形态之一,包括医疗服务、养身康复、健康管理、体育运动、休闲健身、营养保健等细分领域的服务。据测算,到2020年,我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到8万亿元以上,其中健康管理相关服务业将突破1万亿。健康服务业发展前景十分光明。
一、健康服务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
1、从国际看,发展健康服务业是发达国家的优先选择
西方发达国家早就通过健康管理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美国的医疗服务、医药生产、健康管理等健康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5%,过去20年,健康产业在美国增长率36倍,日本增长率32倍,而欧盟正以17%的增长速度飞速的增长。而我国仅占GDP的4%~5%,健康产业市场潜力巨大。
2、从国内看,健康服务业将成为健康产业的核心
健康服务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异常迅猛。目前我国健康服务业异军突起,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有专家预测,未来体育健身将成为了人类健康产业的核心,由此带动的相关产业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目前我国各类体育经营企业 2万多家,总投资额约 2000亿元人民币,营业额为 6000亿元人民币。健康服务业极具投资潜力,已成为我国经济产业中的“朝阳产业”。
二、环巢湖流域发展健康服务业具有难得的优势
1、健康服务业是国务院鼓励发展的新兴产业,也是我省环巢湖重点发展的现代服务业。2015年,合肥成为全省规模以上健康服务业企业最多的城市,数量达到188家,其中8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目前,“健康合肥”建设规划已全面启动,正从公共卫生、疾病预防、医疗服务、智慧医疗、药物经济、老年照护、环境健康等多角度对“健康合肥”建设进行深度研究探索,以期促进健康产业发展。
2、合肥已拥有巢湖半岛国际健康城和健康服务业示范企业。今年9月,巢湖半岛国际健康城成功入选“长三角健康服务产业集聚区”并授牌,巢湖市正着力打造巢湖半岛国家湿地公园、巢湖半岛国家农业公园、巢湖半岛国家体育公园、烔炀国家大健康制造基地等四大平台,“巢湖半岛国际健康城”已成投资热土。安徽静安健康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华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成功获批“长三角健康服务业示范企业”。
3、城市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为健康服务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010年1月,国务院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合肥为核心的皖江城市群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2013年,合肥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成为长江经济带中的重要一员。2016年,合肥城市发展目标确定为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随着“133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市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进入快速升级期,医疗保健、健康养老等消费需求日益旺盛,为健康服务业加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环巢湖流域发展健康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1、出台健康服务业政策意见。省政府出台健康产业政策意见,从市场准入、财税支持、平台建设等多方面进行支持。抽调专门人员,成立精干班子,组织编制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制定实施计划,明确目标重点、责任分工和时序进度,分头推进落实,合力推进健康服务业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进程,真正把合肥建设成为覆盖区域、辐射全国的健康产业高地。
2、 打造健康服务业产业集群。一是打造健康加工制造业集群。形成集生物医药、医疗器材制造、健康营养食品为一体的健康产业集群,建成国内知名的健康产业基地。按照“药、医、养、健、游”的发展思路,以扶持壮大半汤北大未名等龙头企业为核心,打造“全球首个生物经济实验区”、“全国首个安全食品产业示范基地”。 二是打造服务业产业群,半汤、汤池温泉景区周边应该开发温泉农业观光体验区,完善其温泉度假功能。把传统的洗浴文化、养生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餐饮文化、园林文化和现代的绿色消费文化、商务社交文化等融入温泉旅游景区建设与经营管理之中,提升内涵与品位。
3、建设巢湖国家运动公园。借助安徽文一篮球俱乐部的快速发展之势,延续肥东县白马山篮球公园的主题元素,结合巢湖半岛的地理优势,建设符合运动休闲、健康旅游、休闲生产的运动公园,形成合肥健康服务业的特色品牌。通过营造不同的感受景观,不仅有动感、活力的运动场地也有静谧身心、野趣探幽的景观平台,融运动健身、净化心灵、身心感悟于一体,给广大旅游健身者带来一种别样旅程感受。
4、做好健康传播服务工作。要达成《“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共建共享,全面小康”的目标,关键在于如何践行共同分享、覆盖全民的理念。而这离不开对全面健康意识的唤醒和基本健康知识的普及与传播。当前健康传播亟需重点培养公众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关部门要对健康的理念,公众政策的制定做好传播服务,并通过制定政策来吸引更多的医生群体走向医学科普第一线,运用新媒体新平台进行健康传播等进行培训,广泛推广健康生活的理念和做法,从而借此转变市民的健康理念,培育健康消费热点,引领健康消费需求,促进健康服务业消费。唯此才能促进公众健康素养的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