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 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
浏览:4894 发布人:参政议政部 发布时间:2017/02/04 【字号 大
中 小】
推进产学研合作,是高校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高校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安徽省委省政府做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总体部署。创新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地方高校落实社会责任、检验办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和追求目标。
一、我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我省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上取得长足进步。以中科大、合工大、安农大等为代表的重点院校,在产学研合作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例如中科大以原创性科技成果孵化孕育了科大讯飞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合工大坚持“基础性与应用性研究并举、以应用性研究为主”的科研特色,形成了以安徽江淮自动化装备有限公司为典型的产学研深度合作模式。安农大坚持走“大别山道路”,探索形成了依托高校、以“一站一盟一中心”为重点的新型农业推广服务平台的校地共建模式。
但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创新需求相比,我省高校产学研合作还存在明显不足:
一是缺少顶层设计和长期战略规划。部分高校定位不明确,尚未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校企合作紧密度、制度化不强,科研组织建构联系松散、渠道不畅,高校产学研力量整合不足。
二是产学研合作功利化倾向较为严重。功利思想导致高校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经济社会效益不高,注重科技成果推广而忽视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孵化。
三是校企供需脱节现象较为突出。高校科研选题研发方向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得不到应有关注;科技项目的立项机制和评价机制存在学术性导向。
此外,建立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仍面临诸多制约:
一是科研体制的制约。高校行政化管理体制与企业市场化运营模式不相匹配,高校现有的学科、专业设置、科研组织和管理方式、人才培养模式等与我省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结合不够紧密。
二是评价体制的制约。不少高校还没有真正建立面向应用的考评机制,影响了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积极性。
三是科技转移体系的制约。目前高校知识产权归属、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政策还不到位,责权利配置失衡,对科技人员激励效应不显著,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产学研合作走向深入。
二、推进我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建议
首先,政府重视和政策扶持是产学研合作走向深广的前提。政府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支持校企进行产学研合作,承接高等院校的技术转移,扶持新技术研发者创新创业。面对新技术的不确定性、市场的风险性,政府必须加快发展风险投资、贷款担保等科技金融服务,确保创新创业有资金来源、有风险分担。
其次,企业需求和企业支撑是产学研合作走向深广的保障。高校要充分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和资源优势,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改变企业发展和高校科研各自为阵的状况,通过协同创新产生新的优势和能量。以企业需求和支撑为基础,加强已有成果转化,在校企联合开发、企业委托高校开发等方面使产学研合作走向深广。
第三,组建联盟和聚集资源是产学研合作走向深广的途径。在政企协同支持下,高校应积极参与组建有影响力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聚集校企等各方面创新资源,形成创新合力。通过高校整合政企投入的各类专项研发资金,集成联动,聚集目标,发挥政企资金的最大效益,增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第四,观念变革和机制创新是产学研合作走向深广的动力。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应合理定位、加强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产学研合作是高校为经济社会服务的主渠道,是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有效方式,应选择“政府最关心、企业最感兴趣、老百姓最需要”的科研合作方式和内容,以创新的机制和模式,寻求积极的合作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