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恒
纵观一个国家,能够体现出健康、完整、科学而充满生机的综合国力,就应该是既包括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综合要素所体现出的“软实力”。“硬实力”不硬就要遭欺辱,“软实力”不强也同样会遭奴役,因此,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七大依据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律,首次以报告的形式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五千年文明古国又将再次展示文化盛世的无穷魅力。
作为发展中国家,为什么把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提升到如此的高度,这是社会的发展所决定的。首先是因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而我们又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高质量的奋斗目标必须要有高质量的文化建设,为其提供强劲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其次是经过30年改革开放,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供了现实条件,使我们可以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更多地投入文化建设。第三是人民群众日趋高涨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的空间。第四是国家的文化安全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为推动文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五是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建设经验教训,并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调动文化建设积极因素,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产品。第六是警示文化建设落后地区和轻视文化发展地区,必须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改善文化发展环境,努力提升文化发展能力,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同时,实现文化的均衡发展。
文化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文化的力量无所不在,无所不容,因此,重视和发展文化建设,历来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和实际行动。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两为”方向,到社会主义时期的“双百”方针,我们不仅领略了抗争力量,民族精神,更亲身体会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可以说,中华的觉醒和崛起,是文化的力量锻造出无坚不摧的民族脊梁,并使得中华民族从此站立起来。
但是,时至今日,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文化功力,即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号召力和能量,毕竟起源于半殖民半封建,且又闭关自守的旧中国,忽左忽右的先天不足造成了许多的幼稚病,而进入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化建设,各种禁锢和空想狂热,扰乱了文化的应有功力,加上改革开放以后的一个时期,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较为普遍,对外来的腐朽落后文化估计不足,抵御不力,使得中国为之骄傲的文化脊梁在网络和信息化时代面前,早早暴露出不堪的长期重负。反右派、文化大革命,以及派生的高大全卫星文化;黄赌毒,社会丑恶现象,以及反映出的道德模糊、荣辱淡化等,都说明我们的文化建设体系还不完备,理论还未健全,引领和服务时代的能力还未构筑成形,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文化的失衡、失准、失序、失范,甚至是失控现象,从而决定了今天的文化建设必须要有紧迫性、鲜明性、科学性、完整性、现实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文化建设的紧迫性,是指我们的文化作用未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而发挥出应有能量,主要表现在人生观、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方面,凸显思想道德建设缺乏手段和方法。我们有那么多的文化种类,包括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农村文化、广场文化、家庭文化,都对黄赌毒及卖淫嫖娼现象自觉或不自觉地放任,法轮功邪教组织的蔓延成祸,传销活动的屡禁不止,更是值得我们深思;支书带领全村群众深圳乞讨,还有小偷村、盗窃村、青少年犯罪。10%的心理障碍疾病等,没有了廉耻,没有了荣辱,这是十分危险的道德倾向,在宿州,一些刑满释放人员回家,竟然公开发贴子到每家每户,并美其名“重新做人”喜酒,所以说文化建设有着非常的紧迫性。
所谓鲜明性则是指文化建设的方向。文化建设涵盖很广,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但主要功能是体现在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文化产业,要保证文化建设的社会作用,就必须旗帜鲜明地保证文化建设的社会效益,这也是我们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文化产业也不例外,有损社会道德或没有社会效益的产品,都不能成为国家认可的文化产品,在这方面,封建迷信、奇功异术都应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
科学性是文化建设的核心,文化大革命就是摒弃科学的典型事例,所以文化能匡政治,厚人伦,也能毁政治,弃人伦。强调文化建设的科学性,就是要按照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律,建立健全文化建设的理论体系和发展纲要,以保证我们的文化建设始终保持符合时代特征的旺盛生命力。
文化建设必须具备完整性,这个完整不是一个部门,一个领域的完整,而是一个社会的完整,特别是不同肤色、不同人群、不同宗教、不同信仰、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甚至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等,都要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教育和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建设是平等的,决不能以自己的爱好和欣赏水平,去捣毁别人的爱好和信仰,这样才能构筑和睦相处的和谐社会。
文化建设的现实性很重要。有记者去农村采访,当问及农民怎样看待村里的致富能人时,竟然有许多农民回答是希望共产党再来一次打土豪,分田地,把富户的财产分了,这就给了文化建设现实性一个新课题。还有弱势群体,问题家庭,两劳和刑满释放人员。从某种意义上讲,有许多人即使没有与之相符的文化建设,他也会安守本分,勤俭持家,贡献社会,但对于思想不健康群体,现实性就显得尤为突出,文化建设要有辩证法,要有主要和重点的目标。
文化建设要有可操作性。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是让方方面面群众共同参与,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所以必须要有可操作性。我国大部分地区还处在农村文化向城市文化、工业文化的转变过程,因为文化建设既要有多样性,还要有普及性,引领性,因为克服自然经济和传统文化中的落后性,仍是我们的基础性工作。
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的永久性工程,因此必须具备可持续性。有人把文化建设比作文化民生工程,解决广大群众精神生命的安顿,这具比喻很形象,也很恰当,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纲领就是执政为民,所以文化建设不仅是民生,更是民心工程,是永远的民心工程。50年代,我们健全了县以上文化馆,80年代我们健全了镇一级文化站,还有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各种活动中心,但是我们也要承认,这许许多多的馆站还远远没有发挥应有功能,文化的可持续性需要他们大显身手,因此,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迸发出无限的文化力量,是我们文化建设必须首先解决的大问题。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建设则要把这些财富上升到理论,并形成有感召力、号召力、凝聚力的民族力量,因此,文化的范畴有多大,建设的范畴就有多大。我国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五千年形成的灿烂文明,不仅推动了中国发展,也推动了世界文明。但是传统的中国文化不能代表先进的时代文化,要使我国的文化建设充满时代性、先进性,就必须汲取世界文化的优秀成份,结合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并在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功力,才能引领和指导我们的文化建设。应当说我们的文化建设已经处在一个十分有利的时机,5.12汶川地震所形成的抗震精神,8月8日奥运会所显示出的中华民族自豪的精神风貌,都是我们文化建设的宝贵财富,一个以天人合一构建的和谐社会,以平等互助提升的心灵境界,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组成的社会主义人生观,一定可以给我们谱写出更加壮美的人生。
(作者单位为民进宿州市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