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宣传思想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文化建设 浏览:3564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09/07/15 【字号

蔡传斌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已明确指出: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建设和谐文化,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具有时代性的文化建设任务。不言而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指针。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指针,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根本思想基础, 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精神力量, 是现阶段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元素。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 当今时代,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 无论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还是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在一个社会的多样价值体系中, 总有一种处于主导、支配地位, 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内在要求的基本价值体系,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塑造社会成员观念意识, 引导和规范他们的社会行为的重要作用。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 需要有明确的文化意识作引领, 需要以统一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为先导。
    当前我们的社会正处于深刻的社会变革中, 人们利益、价值追求的多元化, 带来了思想意识的多样化。社会阶层间不同的生存差异、不同的社会地位、不同的利益诉求, 都会增加社会管理协调的难度, 处置不当, 则势必引发不同阶层间的矛盾隔阂, 甚至引起社会的动荡, 于是, 化解社会矛盾成为当务之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就是要使和谐成为全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 形成人人追求和谐、维护和谐的局面, 引导人们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 用宽容理性的态度看待和处理问题, 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避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 理性合法地表达利益诉求,以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团结和睦的人际关系。
    社会生活中, 只有人们的共识增多了, 利益协调了, 社会矛盾才能逐步得到化解。作为一种思想观念、一种理想信仰、一种民族精神、一种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具有凝聚人心、统一思想、锤炼意志的强大作用。因此,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必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必将增强发展的协调性, 为确保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基础和智力支持。正如胡锦涛总书记6.25讲话中所强调的“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指针,还必须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如下四个方面: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首要内容, 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指导理论和灵魂。
    人类社会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反映。马克思主义是在工人运动中产生的科学理论,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确定的。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规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我们只有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全面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正确处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关系,才能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牢固树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 是引领党和人民紧密团结、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理想是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愿景, 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共同的社会理想,就等于没有了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理想, 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的选择, 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为全社会树立共同理想创造了历史前提。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历经艰辛探索, 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 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应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基本内容,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 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地团结起来,为实现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而努力奋斗。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一个民族要振兴,不仅需要民族经济的原动力,而且需要民族精神的助推器。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植根于一个民族文化传统之中,由民族传统文化积淀而成,它具有对内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对外展示民族形象的基本功能,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和思想情感的集中反映,是一个民族延续发展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是一个民族区别别其他民族的根本特征。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民族,是一个具有伟大民族精神的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是当代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要将其深深熔铸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使中华民族能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保证。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基本态度,是一个民族思想道德的基点,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基石。只有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分清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培育社会主义荣辱观, 就是要把“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和渗透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之中, 渗透到每个社会成员的内心并转化为其自觉的行动。从而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 以引导每个社会成员用和谐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 减少不和谐因素, 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只有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突出重点、抓住根本,保证正确的方向,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作者为合肥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