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宣传思想
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促进社会和谐 浏览:3519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09/07/15 【字号

蔡长庆
 
    中共十七大立足新的发展实践,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对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呈现了较好的发展局面,取得了喜人成绩,为城乡一体化的顺利推进和“三农”问题的解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是认识逐步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工作越来越重视,把文化建设作为发展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把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一同部署,一同落实。二是农村文化活动载体越来越丰富,亮点逐步呈现。如举办“传统庙会”、开展“农村文艺汇演”等活动,非常受农民群众的欢迎;三是农村文化建设氛围越来越浓厚,群众参与热情逐步高涨。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四是有关职能部门为繁荣农村文化生活做出了大量的工作。大力开展送图书、送电影、送戏文化下乡活动,为繁荣农村农民的文化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困扰至今的不少问题——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和不足。
    一、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目前,乡镇均设有文化站,但绝大部分文化站是和乡政府一块办公,多数文化站和文化大院有站无址或因在小城镇建设中被拆毁或被挪作他用,且发展不平衡,高起点、高标准的文化设施不多;部分乡镇宣传橱窗、阅报栏、活动室等传统文化阵地不健全,文化设施陈旧老化,活动面积太小、活动地点集中、活动内容单一,跟不上时代要求。同时,乡镇相关资源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不高,如:文化站、科技辅导站、广播站、体育活动中心、计生文化大院、党员远程教育等,各自为政,造成农村宝贵的资源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分散,无疑是一种浪费。
    2、农村文化队伍严重缺乏。在上一轮乡镇拆并整合改革中,部分文化专干因年龄原因下岗分流,文化工作者队伍稳定性受到影响,年轻一代能接班、愿接班的较少,农村文化工作势单力薄。新配备的文化干部专业素质不强,没有进行系统的培训,甚至完全外行,不能胜任文化干部的职责;文化干部不能专职专用,乡镇文化干部被长期抽去搞招商引资等经济工作是目前最为普遍的现象。
    3、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中央规定的“各地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应逐年增加,其增加幅度应高于当地财政增长速度的1—2个百分点”的文化经济政策,在大部分乡镇难以全面落实。农村文化建设整体上看是资金投入欠缺,存在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几乎没有任何经费。各级政府对文化建设投入较少,多是只发工资,没有活动经费。可以说,乡镇拆并后,经费非常紧缺,近80%的文化站至今还只是一块牌子,一间房子,一张桌子,几张凳子,没有象样的办公场所和办公设备。   
    4、文化创新能力弱,内容和形式亟待改进。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已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越来越渴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但由于文化活动经费等方面的原因,乡镇文化站大多数没有过组织大型文化活动,唯一依靠的就是“三下乡”或者“传统庙会”,文化创新能力弱。目前农村中的年轻人,大多数都有出门打工的经历,感受过城市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对农村文化活动的需求已经与上一代人不同。他们希望农村的文化建设应该重点把现代年轻人作为对象来考虑,如建立电子阅览室、健身室。
    经费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问题。农村税费改革推开以后,取消了农业税、屠宰税和“三提五统”,虽然减轻了农民负担,但相应减少了地方财政收入,使乡镇财政困难的状况进一步恶化。而有关职能部门,如文化、广电、体育等部门,也因经费紧张,没有专项资金,对农村文化建设要么蜻蜓点水,要么重点扶持,要全面铺开更是难上加难。
    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用政府有形之手强力推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并指明在农村基层增强先进文化的凝聚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公共服务能力的工作方向。各级党委政府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牢固树立文化和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的观念,深刻认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自觉把文化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让农村文化建设为农民群众解渴、解惑、解压、解难,满足农民群众求知、求富、求美、求乐愿望的功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农村文化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地方、各乡镇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考核指标,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确保经费投入。有关部门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认真制订农村文化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完善政策,明确措施,抓好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  
    2、坚持政府主导,不断增加文化建设投入 。抢抓机遇,加大政府公共财政对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切实保障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资金落实到位。十一五”期间国家将投资40亿元,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大院的目标,投资3亿元实施送书下乡和流动舞台配发工程。这些政策,为各地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争取上级资金,投入配套资金。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制度建设为保障的新农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采取国家财政支持、省市级财政补助、乡镇政府自筹的方式,加快农村文化站、文化大院建设,尽快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大院的目标。各级财政要统筹规划,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的文化建设。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密切协作、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农村文化工作。
    3、注重资源整合,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树立“大文化”的理念,建设集文化、广电、计生、科技、体育、教育和青少年、老年活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党员远程教育等于一体的综合文化站,以文化站为中心,建立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协作网络,促使各个乡镇都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分中心。做到“一站多用、共享共建”,着力解决农村文化设施分散,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努力实现资源整合、成果共享、功能多样、效用最大的目的,努力构建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大力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立足农民基本文化权益的维护,切实解决农民的“文化温饱”。要继续关心和重视农村儿童的文化生活。文化下乡活动和文化扶贫,是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很受广大农民的欢迎,有关部门需要认真总结经验,主动给予行业业务指导。文化部门应继续联合教育、科技、卫生和共青团、妇联、新华书店等部门与组织,在农村开展综合性的文化活动。
    4、创新思路和载体,开展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改造农村落后文化,出路在于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必须充分利用好阵地,“开门”办文化,必须要把“政府”的文化站、文化大院办成群众的文化站、文化大院,创新思路和活动方式,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原则,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传统庙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倡导读书用书、学文化、学技能,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农村集市开展文化活动,把经常性、小型多样的文化活动与定期举办大、中型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引导、扶持和组织区域性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对农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5、多种方式并举,走多业助文的道路。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积极扶持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农户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允许其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支持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自己组织、自负盈亏、自我管理,兴办农民书社、个体放映队等,大力扶持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的发展。引导文化专业户相互联合,进行市场化运作,逐步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开发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鼓励社会资本在政策范围内,以各种形式兴办文化实体,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总之,农村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也是发展我国文化事业的前沿阵地和发展基础。我国的人口有三分之二在农村,如何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建设和谐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农村文化建设的好坏,还关系到国家发展、稳定的大局。因此,千方百计地全面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改善农村文化面貌,平衡文化供需,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尤其是文化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继续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力度,已经是迫在眉睫而又必需切实完成的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
(作者为民进铜陵市委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