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敏辉代表:政府应重视农村幼教事业发展
2010年03月04日09:03中国经济网
全国人大代表、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教授余敏辉在代表驻地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中国经济网记者曹伟 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4日讯(记者曹伟)“我是来自教育界的人大代表,我带来的是关于教育方面的议案。”全国人大代表、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教授余敏辉3日在代表驻地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大学生就业、农村幼儿教育、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三个问题一直是余敏辉关注的重点,他今年带来的议案主要围绕这些方面展开。在谈到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时,他表示,政府想解决这一难题,需要继续加强让大学毕业生去西部、去基层的相关政策的落实力度。目前来看,相关政策的执行情况还有所欠缺;随着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好多农民外出打工,对低龄子女的教育不太重视,受教育条件也不是很理想,政府应当动员社会力量从资金、师资、政策等方面给予农村幼教事业一定的帮助;而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则应主要是靠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多方面进行重视,并且要将此问题纳入到教育规划当中去。
余敏辉:探索农村垃圾处理新模式
2011年3月09日8:28:19 人民网安徽频道
“农村垃圾处理是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新课题。 ”全国人大代表、淮北师范大学教授余敏辉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垃圾产生量正逐年加大。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淮北市为例,农村常住人口100万人以上,按每人每天产生垃圾0.5公斤计算,农村每天就产生垃圾500吨以上,全年垃圾约为18万余吨。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工业垃圾和建筑垃圾。 “大量的垃圾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就会带来环境污染,危害城乡居民生命健康。 ”
余敏辉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议,无需每个村都建立“垃圾收集—垃圾转运—垃圾处置”的完整垃圾处理系统,而是重点建立“设施互补、设备配套、服务衔接”的垃圾处理系统。农村垃圾治理可选择以户分类、按组保洁、村为基础、镇为枢纽、县(区)为中心的农村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系统,形成村、镇、县(区)三级垃圾处理作业链。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付费”要求,实行环卫设施有偿服务,按照“谁投入、谁经营、谁收益”要求,通过建立市场化机制,吸引社会资金、社会力量、社会资源参与农村垃圾治理与环境建设。(聂扬飞 吴林红)
(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