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宣传思想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对民主党派政治引导的调查发现 浏览:3771 发布人:宣传部 发布时间:2011/03/02 【字号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这两年,国际上遭遇美国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国内由于收入差距扩大、房地产价格猛升、农产品与原材料价格轮番上涨等等经济原因,加上国内外一些敌对政治力量的兴风作浪,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经济社会建设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思想认识的统一尤其重要,为此,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纷纷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对党员的政治引导的活动,2010年4月5日,民进安徽省六届三十四次主委会议审议通过了《民进安徽省委关于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学习型参政党建设的方案》,与此同时,各基层组织配合各单位统战部门在党内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的工作也有条展开,同期,其他各民主党派也审议通过了类似的方案进行了同样的学习活动。通过学习,民主党派与无党派成员的思想素质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最近,安徽大学民进总支就这一主题对各民主党派与无党派人士进行了调研,形成报告如下:
  一、明确了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性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所谓价值体系即主体以其需求系统为基础,对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整合而形成的观念形态,集中体现主体的愿望、要求、理想、需要、利益等。任何一个社会都会出于自己的需要,提出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古代,先秦典籍《管子·牧民》就提出过“国之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后来,“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之说融入儒家礼教思想之中,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
  20世纪,随着科学和工业的发展,人的行为的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人的行为的社会效应空前增大,人对地球的“征服”引发的自然界的报复也更为猛烈地表现出来,造成了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严酷的事实使得人们用科技征服地球的信念破产,迫使人们重新思考科技的作用与合理性限度。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包容性增长等新的治国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明确了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的参政党的必要条件
  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发展起点上,各民主党派只有坚持与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的密切联系,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才能巩固好参政党地位;只有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在国家社会政治生活中选好立足点,找准切入点,才能更好地发挥参政党的职能和政治优势。建立高素质的参政党,既是民主党派进步性和自身建设的需要,更是历史进步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作为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半个多世纪的各民主党派,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必须把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庄严的政治承诺。因为,是否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决定着政党的生命力,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正是为民主党派坚持正确道路指明前进方向的精神航标。
  民主党派与共产党的关系,它是具有政治联盟性质的政党,民主党派的成员来自不同的界别,党派成员的主体是高中级知识分子,联系着广泛的群众,应当而且必须比普通社会成员具有更高的社会责任感、道德水准和更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如果不与共产党保持共同的进步性,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民主党派与代表了先进性的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就会失去基础。如何引导党派成员树立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情操、健康的生活情趣,如何保持民主党派进步性的政治本色,并用进步性引领广泛性,不断实现参政党自身的科学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装。
    三、明确了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广大党外人士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实践的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成为国家意识、民族意识的“一般”,就必须渗透到群体意识、个人意识的“个别”之中。不可否认,一段时间以来,因为社会因素的复杂多变,使得人们往往不再把生活的价值目标和意义视作确定无疑的,生活世界的动荡不定使得人们难以形成固定不变的价值观念,许多人失去对生活意义的坚定信念,怀疑主义、相对主义、非理性主义随之蔓延。
  然而,现代社会却又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抱有明确的态度,做出明确的自我决定和选择。世界观、价值观是支撑人类生活的精神支柱,它决定着人类行为的取向,决定着人们的什么样的心态和旨意去开创自己的新生活,因而它对于人类的生活具有根本性的导引意义。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人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处于相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人,会产生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每一社会都有一些共同认可的普遍的价值标准,从而发现普遍一致的或大部分一致的行为定势,或曰社会行为模式。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代表了先进的社会行为模式,指引我们共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添砖加瓦的价值准则。偏离了这一准则,将意味着我们个人的动机模式与行为可能与社会主义建设方向不符。
  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有助于我们个人更好地理解生活和生命的意义
生命是世界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更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工作压力、工作待遇与收入低下等等的困扰,高校教师、学生轻视生命的案例时有发生。人们是为了什么以及怎样“生活”和“生存”?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生观与世界观、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生观是世界观在人生领域中的具体体现,世界观、价值观是人生观的思想理论基础,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由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世界观、价值观不同,也必然形成不同的人生观。
    生命价值观从层次上看,既有原始的、朴素的、零碎的,也有科学的、系统化、理论化的。前者更多的是感性的、自发的,而后者则更多的是理性的、自觉生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生命观,使生命价值观摆脱自发、感性、零碎的痕迹而超升到理性、系统和科学的境界。这种生命价值观的特点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即以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基础,以集体主义为核心,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目的。它全面正确地回答了人为什么要活着、做什么人、怎样做人等基本问题。在它的指引下,我们教师自觉将本职工作与为人民、为学生服务的高尚目标联系起来,即使清贫依然有意义。(江三良)

  注:此文荣获2010年度全省统战系统统战理论研究成果鼓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