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滁州市委 郭韬
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关系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长期存在和可持续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参政党作用的有效发挥,是加强自身建设,保证科学发展观真正贯彻落实到会的各项工作的重要环节。
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是保持民主党派进步性和广泛性、顺利实现政治交接及不断提高参政议政水平的重要保证,政治交接是民主党派永恒的政治主题,不断发现、培养、推荐人才是民主党派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是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组织保证,也是事关在新的历史时期民主党派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参政党和怎样建设参政党的重大问题。
一、培养后备干部的指导思想。
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学习、贯彻中共(89)十四号文件和(05)五号文件的精神,从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贯彻执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坚持发扬“爱国、民主、团结、求实”的优良传统和为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战略高度,按照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解放思想、拓宽渠道、建立机制,选拔、培养和造就一支继承我会优良传统、能够担当新时期重任的后备干部队伍,为更好地履行参政党的职责和加强自身建设提供人才和组织保证。
二、加强组织建设,选好人才。
组织建设是参政党自身建设的基础,组织发展是组织建设的先导,组织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吸引有利于参政党履行职能和长期发展的人才。因此,参政党吸引人才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饥不择食,要有步骤有计划地做好组织发展的工作。
参政党组织发展不是多多益善,而是要保证质量,要把各类人才作为重点发展对象。一个高质量、有影响力的人才,可以带来、带动一批人才,可以带活一级组织。人才的选拔首先要是进步性,拥护中共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政党意识,能为民主政治发展发挥作用。其次要有代表性,在一个行业,在一个领域,在一个企业,有代表性,是所从事行业的优秀人才。
三、多提供锻炼的平台
就参政党目前的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而言,党内缺少有效手段、缺少独立平台,大多是以参加调研、参与支部工作管理、参与党内小型座谈会、个别派出挂职锻炼等方式来对后备干部进行培养,这些方式在一定的程度上脱离现实社会与基层实际,导致一些以前一直从事教学、科研技术性工作的党外人士被选配到相应的领导岗位后,由于缺乏行政工作的实际经验,在党内又没有经过多岗位的锻炼,在新岗位上感到非常不适应,工作压力大,难以胜任新的工作岗位,进而影响了党派的工作成效和工作形象。
参政党的后备干部的培养应加强。
1、健全培养培训制度。每年从政治素质、参政议政、领导水平、思想作风、代表性、群众基础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选拔民主党派成员,有针对性地安排他们参加各级党校、社会主义学院进行培训,切实提高党外干部的政治理论素质、业务工作水平。
2、依托统战部门,将符合条件的同志推荐到政府部门挂职,或对口交流担任实职,培养党外干部。
3、依托人大、政协的力量,尽可能多安排作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党派后备干部参加人大、政协组织的调研、考察活动,为他们的成长提供锻炼的平台。
4、鼓励后备干部自主开展参政议政工作。党派对推荐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党员可以探索建立述职制度,推动后备干部的健康成长与参政议政能力和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5、搞好基层组织活动,为广大会员提供机会。利用基层组织活动,调动全体会员履行参政党职能积极性,在活动中发现,锻炼、培养人才,使基层组织成为培养人才的基地。让蕴藏在成员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迸发涌流,形成参政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6、打造有利于成员广泛参与的平台和载体。参政党各级组织应结合当地实际,开展专项活动,举办各类论坛,组织大型公益活动或调研活动,把专业人才充实到内部专门委员会等等,在扩大影响的同时,为普通成员在社会层面上发挥作用,展现才华创造机会。
四、建立动态管理模式。
随着组织的发展,人才的增多,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动态管理模式,同时,要树立系统工程的思想,把后备干部工作和组织发展、领导班子建设,工作班子建设、机关建设等工作联系起来,全面系统地抓好。要注意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工作,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实践中建立健全发现和培养人才的机制,使这项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使新一代代表人物和后备干部队伍不断成长壮大,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参政党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政治资源,其自身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贯彻落实,关系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巩固与发展。因此,必须在中共领导下,坚持不懈地加强参政党自身建设,做好后备干部的建设工作,从而保证参政党组织适应新世纪要求,与时代同步、与执政党共进,为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