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宣城市支部 王 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研究”这一课题已有多位专家学者进行了研究,且有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之所以选择这一课题,一是作为参政党有责任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体系,二是作为参政党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加强自身建设。根据2008年省统战理论调研工作意见精神,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研究”课题组围绕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理论基础、现实依据、基本内容、主要特征、发展趋势等方面,经过实际调研和资料搜集,我们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研究,具体表现在:
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现状及意义
在全球化对中国社会影响日趋全面和深入的情况下,中国政治发展已步入一个全新阶段,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建设业已经成为一项既迫切又艰巨的重大历史工程。
中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它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或多党竞争制,也有别于有的国家实行的一党制。这一制度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源于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和各民主党派共同反对国民党一党训政制度和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实践,发展于建国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的进程。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在国家的政治生态中显示出勃勃生机和活力,它在制度建设方面的每一成就,都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指导下的创新实践,既体现了中国特色政党政治建设和发展的特殊性,也体现了对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分的积极接纳和创造性的转化。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丰富了世界政党政治的内容。因此,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建设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
建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客观分析我们面临的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发展变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释当代中国政党发展和政党制度建设的文化根基、社会基础、目标任务、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等;就是运用中国人自己的民族语言,深刻分析阐述政党和政党制度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已经成为与伟大中华民族血肉相连之一部分,已经成为保障当代中国崛起的关键成分,离开中国特点来谈政党制度,会流于一般性的学术空谈。同时,这一工作也适应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需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政党制度部分的研究有深化的作用。
由于社会制度不同,政党制度性质不同,不同政党制度之间的竞争将长期存在。因现实中国特色政党理论体系的薄弱和话语的贫乏,一些人经常用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为标准,去观察判断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是非优劣,对我国政党制度不够自信或产生怀疑。就整个社会而言,对我国多党合作制度还缺乏深刻了解和普遍认同。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体系,能够使我们更主动地应对西方政治思潮的挑战,在关于 中国政党制度的争论中有更坚实的理论支撑,对各种错误观点的批驳更具有说服力。
政党制度存在的价值在于其自身独特的功能,政党制度的生命力与政党和政党制度功能的实现程度成正比。建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可以更好地把握当代世界政党制度发展规律,既吸收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又坚持中国政治发展的正确方向,少走弯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强调实行这一制度的国家的社会制度性质,强调它在政治上的定性和定位,强调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政治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二、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仅强调在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有多个政党,它们之间相互关系是相互合作、互为支持,更重要是强调中国共产党在其中的领导地位和领导作用,强调这一制度的载体是人民政协制度,强调这一制度通过人民政协来实现,包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等内容。人民政协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在多党合作的各种形式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在人民政协这种组织形式中得到直接充分的体现。但是,我们不能把多党合作与人民政协互相替代或者混为一谈,因为二者在内容和范围上有所不同,多党合作除了在人民政协的合作以外还有其他的合作方式,人民政协除了党派的合作以外还有同其他界别的合作。
中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这种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这种国体相适应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规定了中国各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
《中国政党制度》白皮书概括为五个方面:第一,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和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并巩固起来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也是民主党派的选择。第二,各民主党派是中国的参政党。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是,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参政党的地位和参政权利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第三,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形成了团结合作的新型政党关系。在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实行广泛的政治合作,照顾同盟者的政治利益和物质利益,团结他们一道前进。第四,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具有丰富的内容。第五,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互相监督。这种监督是通过提出意见、批评、建议的方式进行的政治监督。由于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和执政地位,更需要来自民主党派的监督。
在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基本特征。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和执政地位,这是历史的形成,是基本国情的客观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民民主专政的上层建筑决定的共同利益;民主党派是中国的参政党;中共与民主党派形成了团结合作的新型政党关系;中共与民主党派互相监督。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创立了一种新型的政党制度形式,在世界政党制度中独具特色。
三、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智慧的结晶,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深刻总结我国政治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一起,创立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其主要贡献在于:
一是把团结民主党派作为党的一条坚定不移的方针。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各个历史时期,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博大胸怀出发,牢牢把握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规律,始终把团结民主党派放在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来考虑,并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与民主党派的合作。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争取、联合民主党派的方针,积极推动一些民主党派的创建。
二是初步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三是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多党合作的新思想、新理论,为我国政党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八字方针”的提出为中国政党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也进入了具有重大开创意义的发展阶段。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关于多党合作的思想,提出了适应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符合历史规律和时代特点的新时期多党合作理论、方针和政策。多党合作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对多党合作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是充分肯定了各民主党派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二是科学阐明了新时期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和性质。
三是明确了新时期民主党派的任务和作用。
五是强调多党合作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
六是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发展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十六字”方针是“八字”方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深化和发展,这标志着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结成的亲密友党关系,在新的历史时期将得到进一步延续和发展。
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政党制度发展的新思想、新理论,为多党合作制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指明了方向,标志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对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的巩固和发展,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着眼时代要求和我国社会发展,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强调中国的政局要稳定,就必须稳定多党合作这个基本政治格局,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和政策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多党合作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多党合作理论,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一战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对多党合作理论政策的新论述、新概括、新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明确了多党合作制度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二是进一步提出了新世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
三是进一步概括了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
四是进一步阐述了衡量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标准。
五是进一步揭示了民主党派的性质和特点。
六是进一步提出要支持各民主党派充分发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作用。
七是进一步强调了在多党合作中必须保持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
江泽民关于多党合作制度的新观点新思想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理论,标志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正式形成。
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在认真总结15年来多党合作经验的基础上,对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多党合作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
第一,高度重视多党合作事业。
第二,进一步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方向。
第三,坚持重大问题协商于决策之前和执行决策过程之中。
第四,进一步推进多党合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第五,尊重、维护和照顾同盟者利益。
胡锦涛关于多党合作制度建设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内涵,标志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逐步完善。
结合政党制度乃至中国社会现代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我们就会发现: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有着较强的本土性、适应性,它已经并将继续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伟大的贡献;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还有许多亟待发展和完善的问题、方面,在改革和完善中坚持它,在坚持中发展和改革它,中国政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要与中国政治发展的阶段性紧密关联、步调一致。中国经济社会的现代化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努力使自己的政党制度以及它所主导下的政治发展与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适宜,既不能盲目冒进,也不能消极保守。中国的政治发展成功开辟了一条崭新的政治发展道路,并成为世界政治发展格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是对世界民主事业的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