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孤儿和第一个农家书屋
金兴安
一、感恩乡亲办书屋
中国有句古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的家乡滁州市定远县蒋集乡地处定远、肥东、长丰三县交界,是新四军淮南津浦路西革命老区,也是安徽省人民政府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的重点乡镇。由于常年缺水,交通不畅,加之信息闭塞,全乡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维持在温饱线上。 “感恩乡亲”是几十年来埋在我内心深处的诺言,是我在孩提时代刻骨铭心的记忆。因为我有一段区别于他人的人生轨迹,1960年的安徽大饥荒,父母双亡,刚上小学二年级的我不幸沦为孤儿,孤苦伶丁,衣食无源,无家可归。在饥荒线上垂死挣扎的乡亲们并没有遗弃我,东家大婶送碗粥,西家大叔送碗汤,我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孩子。从那时起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就播下感恩的种子,从小就发誓长大一定要报答乡亲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岁月的流失,感恩报答乡亲的念头逾发显现得更加迫切和浓烈。但怎么感恩乡亲,怎么报答乡亲,我能为乡亲们做点什么,该做什么,怎么做?这些问号一直在我脑海里苦苦思索。显然我一介书生,既无权批给他们什么财物,也无能力帮助他们招商引资。这时我想到了我的几千册藏书和多年积累的数万元稿费和奖金。我说服了家人,决定全部捐献出来在家乡建设一座农家书屋。
2004年7月28日,我给家乡定远县蒋集乡党委、政府写信,提议在家乡创办安徽省第一家乡村“农家书屋”。家乡政府接信后十分重视,召开专题会议,成立了筹建领导小组。一致认为创办乡村书屋是一项善举、义举和支农、惠农工程,是文化“三下乡”的一个具体行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但在一个贫穷偏僻的乡村建造一座书屋,不是想像的那么回事。从选址、设计、建筑、开馆直到后期的管理均遇到一系列的难事、琐事和想不到的麻烦事。首先是资金不足问题,我仅有的几万元奖金和稿费与书屋所需的经费还差很大的缺口,于是我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不论是炎炎烈日还是雨雪风霜奔波在合肥、滁州、定远、蒋集等地,托亲靠友想方设法筹集资金。从写信给乡政府到书屋主体工程建成并开馆一共15个月,我从合肥至蒋集乡来回往返就有38趟。最难忘的是2005年盛夏,书屋主体工程藏书馆上大樑,可椎间盘突出犯病了,家人劝我打个电话,不要去工地了,但我想这是盖房的最关键环节,我还是带着钢板腰围,吃了止痛片,咬着牙来到工程现场。就在这来回奔波的38趟里,我认识并熟悉很多农民兄弟,与他们谈心、交朋友,很快就了解当地外出打工的青年农民由于文化水平低遭受到挫折和歧视;了解到乡政府所在地的中小学校在校生1800多人,几乎没有课外读物;了解到有些村民迷上打麻将、看风水、算命等不良习俗;也了解到拥有4万人口乡的集镇上没有一家书店和文化娱乐设施,乡亲们的文化生活显得非常单调和贫乏。面对这一切,就更加迫使我一定要把“农家书屋”尽快建起来,这不仅仅是感恩所为,我更觉得这是我的一份社会责任。
2005年10月28日,“农家书屋”正式开馆。昔日僻静的蒋集乡一下子沸腾了起来,街道两旁张灯结彩,爆竹声声,全乡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的盛装,成群结队,挤进了“农家书屋”,欢歌笑语连成一片。甚至连不识字的大爷大妈也挤在人群里,他们用粗糙的双手不停地翻着书和画册,好像这一本本精美图书能给他们带来丰收和好运。在开馆仪式上,我宣布了二项承诺,一是书屋向全乡村民、学生、教师、干部免费开放,二是书屋的建筑和配套设施,包括图书、捐赠品等全部无偿移交给蒋集乡政府和蒋集中学。参加开馆仪式的中小学师生和干部群众代表计1500多人报以热烈掌声,专程从合肥赶来参加仪式的安徽省原人大副主任、85岁高龄的郑锐老人用自己写的四句诗“孤儿不忘报党恩、勤学苦读自攻文,办报写书做出版,热心助人帮乡亲”来表达他对农家书屋的肯定和赞颂。
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
“感恩乡亲办书屋”的消息被《人民日报》、《文艺报》、《新华文摘》、《人民政协报》、《团结报》、《中国新闻出版报》、《作家通讯》、《安徽日报》和安徽电视台等全国30多家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安徽省新老领导杨多良、朱维芳、王光宇、卢荣景、方兆祥、史钧杰、孟富林、郑锐、侯勇、邵明、季昆森、张春生、陆子修等纷纷为其题字和捐赠图书。安徽、北京、上海、山东、福建、新疆等省内外许多知名作家、艺术家纷纷给“农家书屋”寄来他们的作品和藏书。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为创刊《新农村书屋》杂志题写刊名;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金炳华将1997年至2007年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精选,共25套,32本寄给了书屋;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著名作家王蒙、张锲和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田滋茂从北京寄来他们著作和题字;定远县委书记贾朝峰在书屋建设期间先后7次来到书屋。他说:“农家书屋的创办,实实在在地为蒋集乡做了件大好事,大实事。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意。现在,如果农民没有知识,没有技术,别说致富,可能连致富的念头都难以产生。乡村书屋把现代理念和先进知识带到农民身边,无疑对农民脱贫致富大有助益。”(这段话发表在2006年5月2日《人民日报》上)已故的安徽著名作家鲁彦周在住院期间,不仅捐了自己8卷文集,还为作家书屋题写招牌。全国政协常委、上海著名学者、教授邓伟志为作家书屋撰写了题为《希望田野上的作家书屋》一文,在安徽、上海发表后又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中华文学基金会常务副会长、张锲等一行于2006年10月12日专程从北京来到安徽,亲自将近6000册图书赠给书屋,安徽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团省委、省新闻出版局、省文联、安徽日报社、安徽出版集团及滁州市委、定远县委、县政府等单位主要领导聚集书屋参加了隆重的捐赠仪式。与此同时,安徽省体育局、安徽出版集团、淮南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安徽省文献信息室、安徽教育出版社、安徽美术出版社、合肥市园林局、定远县教育局、站岗乡人民政府等单位和个人均向书屋捐书和捐物。2006年共青团安徽省委、省少工委向书屋颁授了“民族精神代代传·省少先队教育基地”的匾牌;2007年12月安徽省农家书屋工程领导小组将该书屋纳入我省第一批农家书屋试范点,并颁授了“安徽省农家书屋”匾牌。随后,安徽省新闻出版局、安徽出版集团联合发文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安徽省委宣传部呈报了我省第一家乡村书屋创办状况。我本人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出版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个人”的称号。
2008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同志对我创办的乡村书屋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回总理批示:“办好农家书屋意义重大。金兴安同志为农民群众办了一件好事和实事。”为了贯彻落实回总理的重要批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安徽省新闻出版局、安徽出版集团及时编发了工作简报,转发了这一重要批示。4月9日,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臧世凯同志亲切接见我,转达了回总理对创办书屋的肯定和对我本人的亲切问候,臧部长称赞书屋办的好,做了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6月27日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维芳率省人大科教文卫、省新闻出版局、省出版集团等主要领导再次深入书屋调研、考察,大家一致称赞书屋办的好,并高度评价书屋的典型意义和社会影响,并表示给予高度关注和一如继往的支持,把该书屋建设成为全省农家书屋的典范,大力学习和推广该书屋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以推动和加快我省农家书屋工程步伐。
三、读书成效得以显现
据图书管理人员统计,蒋集乡农家书屋开馆5年来,已有3万多人次来此借书(不包括观看光盘和报刊人数),主要读者是中小学生和逢集时从四面八方前来赶集的村民。图书借阅主要分为学生和农民两大块。第一块是学生借阅,开放时间为星期一至星期五的课外活动时间,凭学生免费借阅卡排队登记借阅,由于人多,按分班和按编号限数进行借阅,同时派出3名学生会干部帮助维护秩序。第二块是农民借阅,农民逢集时间(农历每旬二、七、四、九)可凭免费借书卡登记借阅。需看农技光盘和报刊的农民,不用办理借阅手续,可直接去农民阅览室观看或阅读。如今,书屋的社会效益已经开始显现,中小学生和教师成了这里常客,村民们已经尝到读书的甜头。现在全乡明显地感到打麻将的人少了,打架闹事的人少了,一有时间,村民们就来到了书屋,看书的、看报的、看光盘的。不仅为农民提供急需的农业科技知识,同时也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村民们说:“我们生活还不富裕,想看书买不起,也买不到,全乡没有一家经营书店生意的。搞养殖业经常遇到难题,想找有关科技书籍实在太难了。现在好了,图书馆就建在自己家的门口。”西庄村委会副主任熊传运想发家致富,苦于不懂农业科技走了不少弯路。书屋开馆第一天,熊传运一下子就借了《池塘养鱼技术300问》、《安徽油菜》等好几本实用技术书籍。金巷村的金其如是个养猪专业户,以前母猪产仔时总是要死几头,自从看了《现代养猪技术问答》后,懂得母猪产前一定要限量喂养,否则就要死胎。从4年前饲养十几头发展到今天的母猪、仔猪、肥猪共有400多头,成了全乡闻名的养猪大户。蒋集中学的中考考入示范中学人数从2004年21人增长到2010年93人,约是5年前的4.4倍。农民通过看养殖图书,提高了养猪、养鱼的技术,增加了收入。这一切都说明书屋办的好,办的及时,广大农民、中小学生需要这样的农村书屋。
2007年11月2日,安徽省农家书屋工程领导小组一行3人亲临书屋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座谈会上,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发行管理处郑永胜处长谈了自己考察的感言。“我们感到书屋的建设、上架图书的编号、排列、借阅制度以及院内外的环境都非常好。作家金兴安为了回报社会,感恩乡亲,说服家人,把自己的多年的积蓄和藏书捐献出来创办起这个作家书屋,很不容易,令人感动。通过参观考察,书屋给我的三点印象:建得早,起点高,管得好。建得早,在2004年就建成全省第一家乡村书屋,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欢迎和支持;起点高,已建成200多平方米的藏书馆和农民阅览室以及全国知名作家和社会捐书3万多册;管得好,书屋对学生和农民借阅的办法好,同时又全是免费借阅。开馆3年来已探索出一条管理借阅的好办法。”
目前,蒋集乡书屋占地3亩,呈四合院式,拥有250平方米的藏书馆和农民阅览室,馆内现存农业、教育、文学、历史、工具等各类图书4万多册,全天候的向全乡干部、村民和中、小学师生免费开放,书屋已成为蒋集乡人民读书学习、了解信息的文化生活乐园。乡亲们还编出了顺口溜:“书屋建在家门口,一有空闲去溜溜,读读书、看看报,一分钱都不要。”
2010年6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向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主流媒体及所属新闻网站发出通知,要求各新闻媒体做好金兴安事迹的宣传报道。据悉,7月初至8月上旬,人民日报等10多家中央媒体集中推出了重头报道,中央电视台在1套黄金时间推出了专题报道,在社会引起广泛而热烈反响。(作者为民进会员、安徽出版集团编审、农家书屋创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