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宣传思想
铭记光辉历程 不辱历史使命 浏览:6338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09/07/15 【字号

民进淮北市委    田 骊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和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团结奋斗的重大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伟大的独创性和巨大的优越性。在这个政党体制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八个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与中共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亲密友党,是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主党派在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过程中,走过一条从爱国主义走向新民主主义,从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进而与中国共产党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各民主党派几十年来与共产党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历程中取得的共识,是经过艰辛探索,反复实践,最终选择的一条正确道路。
一  历史的选择
      我国民主党派的产生,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当时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和人民大众同封建主义的矛盾。激烈的社会矛盾,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政党的兴起。中国出现过的大大小小政党曾达300多个,但是多数昙花一现,真正发挥过作用的寥寥无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是中国近代史上两个最大、最有影响的政党。介于国共两党之间的诸民主党派主要由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组成。这三类政党曾在中国现代政治舞台上经历了复杂的联合和斗争,彼此消长变化,构成了一幅中国政党格局演变的生动画面。各民主党派最初的政治纲领以进步性、民主性为主导方面。他们主张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主张团结抗日,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要求实现民主,尊重人民的基本自由。同时,他们最初的政治纲领也带有某些资产阶级民主的色彩,希望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想。由于民主党派的政治纲领的主导方面同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纲领)的要求大体一致,各民主党派自成立之日起,要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势力的束缚,就必须向代表中国先进力量的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寻求支持与合作。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各民主党派同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并在革命斗争中逐步发展了这种关系。
       抗日战争时期,民主党派广泛开展抗日爱国民主运动,并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共产党一道,共同为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投降、分裂、倒退而努力。在抗战胜利后的旧政治协商会议和国共和谈期间,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主要同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共同奋斗。尽管有少数党派参加到国民政府的阵营,但民主党派绝大多数人坚持和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积极参加民主运动。60年前,各民主党派联合通电给中共中央,响应“五一”口号,参加筹备新政协,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是民主党派抛弃“第三条道路”幻想、坚定走上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标志。从此以后,各民主党派公开、自觉地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地走上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政党制度建设揭开了新篇章。
       新中国成立后,各民主党派总结了民主革命阶段的历史经验,修改了章程,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为各自的政治纲领。此间经少数党派合并或解散,形成了现有的八个民主党派的格局。各党派在共产党领导下,参加国家政权和国家事务的管理,调动成员和所联系的阶级、阶层的人们参加各项民主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新中国的建设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作为民主党派社会基础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经历了根本性的变化,逐步向社会主义劳动者转化,民主党派成为这一部分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党。各民主党派都将自己的纲领提高到社会主义水平,提出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路线,从而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即使是1957年反右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十年的严峻形势下,民主党派依然经受住了考验,没有对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产生动摇。
 
二  时代的重任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国内阶级状况的根本变化,各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也发生了根本变化。民主党派原来所联系的阶级、阶层的人们,绝大多数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同时大批建国后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参加了民主党派,各民主党派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在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指引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极大地调动了各民主党派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多党合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已载入国家宪法。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的关系已经成为建立在劳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同志式的合作关系。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党派是我国的参政党,其主要职能是履行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职能,为建设和谐社会和统一祖国服务。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阶级基础和指导思想的先进性,决定了其在中国各项事业和多党合作中的领导地位,决定了她能够团结和带领包括民主党派在内的中国人民实现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中国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才能解放,才能繁荣,才能富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走向胜利和发展的伟大实践中确立了在全国人民中的领导地位。民主党派在长期政治实践中郑重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形成了接受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共同奋斗的优良传统。这是民主党派历史的主线,是民主党派不断前进和发展的生命线。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国的多党合作就有正确的方向、蓬勃的生机和光明的前途。
       60年的风雨告诉我们: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是患难与共的,民主党派具有同中共长期合作的优良传统。老一辈民主党派领导人在长期革命和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高尚风范,是鼓舞后人完成历史使命的精神力量。新一代参政党成员要通过学习这些优良传统,加深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认识,更加坚定同中共长期合作的信念。开展优良传统教育,继承和发扬民主党派同中共长期合作的优良传统,对新时期参政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多元、多样、多面、多变的世界,新事物层出不穷,新思想不断涌现,新问题接踵而至。无论从政治现代化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全球发展趋势来看,民主化都形成一股潮流。我国当前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也是以推进民主为核心内容的。我国的民主是区别于西方的社会主义民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我国行之有效的民主制度,这项制度深深植根于中国的土壤,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和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显示出巨大的优点和强大的生命力。作为与中共通力合作的参政党,民主党派要着眼于适应新阶段多党合作的要求,增强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刻理解中共中央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和新举措,把思想统一到国家的方针政策上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引导成员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自我教育,充分发挥团结、教育、协调功能,以搞好政治交接为主线,不断提高“四种能力”,巩固民主党派与中共长期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和实现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民主党派成员的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更好地适应我国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的需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