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安徽省定远县蒋集镇的农民们来说,在家门口拥有一座 “农家书屋”成了他们引以为豪的事情。这座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民进成员、安徽出版集团编审金兴安于2005年建成的农家书屋,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作家原本苦出身
在已经年届花甲的金兴安心中,始终保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恩之情,这源于他童年时的坎坷经历和乡亲们对他的无私帮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大饥荒中,刚上小学二年级的金兴安不幸父母双亡,沦为孤儿,从此孤苦伶丁,衣食无源,无家可归。在他几近绝望的时候,是当地政府和家乡的乡亲们向他伸出了无私的援助之手。当地政府和乡亲们把他这个举目无亲的小孤儿收养并送入小学读书,直至1966年初中毕业。那些年,同样在饥荒线上的乡亲们省吃俭用,东家大婶送碗粥,西家大叔送碗汤,你一顿、我一顿地拉扯着小兴安,就这样,他成了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孩子。
初中毕业后的金兴安又一次遭遇了不幸——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随后成了回乡知青,从此失去了上高中、上大学深造的机会。怎么办?苦苦思索之后的金兴安感到,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坚持刻苦读书自学,走自学成才之路!于是,从那时起,他就开始走上了充满艰辛、也充满希望的自学之路,并一次次改变了自己的命运。1982年,一直坚持文学创作的他被组织上调至省城新闻单位工作。从此视野更加广阔的他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奔波大江南北、淮河两岸,大书特书改革开放后的新农村、新变化、新人物。多年来,他创作并出版了《龙腾江淮》、《校园微型小说》、《自鸣钟》、《安徽大风采》、《金兴安通讯作品一百篇》等多部文学专著,并在全国多家报刊上发表了数百篇报道。上世纪九十年代,他被批准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被安徽省人事厅破格批准为编审,并被全国总工会、国家人事部、科技部等五部委授予“全国职工自学成才者”荣誉称号。
全部积蓄建书屋
金兴安的家乡蒋集镇地处安徽省定远、肥东、长丰三县交界,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乡亲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加上交通不畅,信息闭塞,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特别是文化生活很是贫乏、落后。全乡近4万人口,竟然没有一家书店和文化娱乐设施,而正处于求知阶段的1800多名在校中小学生几乎连课外读物都没有,外出打工的青年由于没有文化常常遭到责难。由于乡亲们的精神生活单调而贫乏,农闲时很多人白天黑夜聚集在麻将桌上,有的人甚至迷上看风水、算命等不良习俗。
对于这一切,金兴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然而作为一介书生,他自身的经济实力有限。他一次次地问自己:我能为乡亲们做点什么?我该怎么感恩乡亲?想到自己所拥有的最大财富就是多年来买下的几千册藏书和多年积攒的数万元稿费和奖金。钱虽然不多,但藏书应该还算不少,金兴安一下子豁然开朗——干脆就建个书屋吧,这样也可发挥自己的专长,为家乡的建设贡献一点微薄之力。
说干就干。金兴安说服了家人,决定把藏书和仅有的数万元积蓄全部捐献出来创办书屋。2004年7月,书屋建设正式启动。从选址、设计、建筑、采购,到买一块砖,一块瓦,一袋水泥,他都要精打细算,精心安排。在筹建的1年多时间里,他利用节假日、双休日往返合肥、滁州、定远、蒋集镇等地达数十次。最难忘的是2005年盛夏,正当书屋主体工程藏书馆上大梁时,他的椎间盘突出却突然犯病了。家人劝他打个电话,不要去工地了,但他想到这是盖房的关键环节,还是戴着钢板腰围带,吃了止痛片,咬着牙来到工地现场。而建设书屋所需的资金仅靠他的几万元积蓄自然不够,为此,金兴安托亲戚,找朋友,四处奔波,在大家和社会力量的帮助下总算基本解决了。
尽管建设书屋期间遇到许多困难,甚至遇到一些麻烦事,但一想到这是为乡亲们干点实事、好事,使他们饱了肚皮再饱脑袋,实现了自己“感恩乡亲”的夙愿,金兴安感到再苦也是值得的。
2005年10月28日,是蒋集乡的乡亲们难忘的日子,因为安徽省第一家农家书屋在他们的家门口正式开馆了!并全天候向乡亲们和中小学师生免费开放。昔日偏僻的乡村一下子热闹起来,“久旱逢甘霖”,乡亲们成群结队地涌向书屋争相看书、看报、看光盘,寻找着自己的精神食粮。这一天自然也是金兴安人生中最难忘的日子,看到自己捐书捐资创办的农家书屋给乡亲们带来如此的欢欣和快乐,看到乡亲们终于有了一个文化生活的好去处,金兴安感到自己的那颗回报家乡的感恩之心得到了莫大的安慰。
书香飘荡感恩情
定远县蒋集乡“农家书屋”的开办,不仅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向农民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和致富信息,还带动了当地乡风、民风的改观,使当地乡风、民风更加文明,在全省农家书屋建设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书屋开办4年多来,已有2万多人次借阅图书和观看农技光盘,村民从养殖业、种植业图书和光盘中学到科技知识,得到了实惠。如西庄村的一位村民前几年养鱼养不大,死的多。借阅了书屋的《养鱼技术300问》一书后,掌握了养鱼技术,逐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金巷村的一位养猪专业户,以前母猪产仔时总是要死几头,自从借阅了书屋的《现代养猪技术问答》后,掌握了想到养猪技术,从4年前饲养十几头发展到今天的400多头,成了全乡闻名的养猪大户。书屋开办以来,全乡村民打牌酗酒、看风水、算命的人明显少了,进书屋看图书、报刊和看光盘的人明显多了。
当地中小学师生也成了“农家书屋”的常客,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显著提高。蒋集初中考入示范中学的人数从2004年的21人增长到2009年的93人,约是5年前的4.4倍,总成绩已达到全县同类学校最好水平。
金兴安创办农家书屋回报家乡的事迹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也得到了各级组织和领导的重视与关心。安徽省新老领导同志纷纷为书屋题字和捐赠图书。书屋先后被中华文学基金会授予 “育才图书室”,被团省委授予“革命传统代代传•省少先队教育基地”,被省农家书屋领导小组授予“安徽省农家书屋示范点”。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著名作家王蒙、张锲分别为书屋题词并代表中华文学基金会和中国作家协会于2006年从北京专程将6000册图书送到书屋。原民进中央副主席、著名社会学家邓伟志教授为书屋撰写了题为《希望田野上的农家书屋》的文章。省市县领导和安徽、北京、上海、山东等省内外许多知名作家、艺术家纷纷给书屋寄来他们的作品和藏书,支持书屋建设。金兴安也荣获新闻出版总署“全国新闻出版行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版发行先进个人”称号。
2008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就金兴安创办的蒋集镇“农家书屋”作出重要批示:“办好农家书屋意义重大。金兴安同志为农民群众办了一件好事和实事。”国务院领导如此关心重视创办乡村书屋,这在新农村文化建设方面还是第一次。
现在,占地3亩的“农家书屋”已有农业、教育、文学、历史等各类图书4万多册,农业科技光盘200多张,拥有200多平方米的藏书馆和农民阅览室,成为丰富当地群众文化生活的乐园。乡亲们还高兴地编出了顺口溜:“书屋办在家门口,一有空闲去溜溜,读读书、看看报,一分钱都不要。” 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而书屋无异于一盏明灯,照亮了更多人的心灵,指引着更多的人走向成功。
“我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孩子。我要尽我的微薄之力,感恩曾经养育我的乡亲们。”金兴安的话语,简单而朴素,而这座农家书屋浓浓的书香里飘荡着的回报家乡的感恩之情,却无疑是纯洁而高尚的。(邹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