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提案——关于预防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建议 浏览:15906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09/01/18 【字号

  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呈上升态势,1993年,我国群体性事件仅1万余起,到2003年,已增至6万余起,参加人数从73万增至307万。在群体性事件中,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占有较大的比重。
  大学生群体事件的主体一般是在校寄宿的大学生,年龄在20岁左右。他们思想解放、精力充沛,充满理想主义色彩和追求真理的火热情感;他们关心国家,关注社会发展,但又有简单率真,敏感冲动的特点。大学生群体具有高密集性和不稳定性的特征,学生个体心理通常具有冲动性、从众性等特点。在遇到有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学校重大突发事件或学校管理制度存在较大的问题时,学生常会采取静坐、罢餐、罢课、阻断道路以及上访、请愿、集会、游行、示威等方式,表达情绪或争取权益。由于大学生群众的特点,在应对这些群体事件时,如处置不当,极易演化成危害社会稳定和大学生自身成长的恶性事件。在处理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和学校要正确面对,预防为主。
为此我们建议:
一、加强校园人文关怀
  学校的主体是学生,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着学生的成长、成才来开展。只有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意愿,保障学生的各项合法权益,建立多层次矛盾化解机制,为学生营造良好心理发展环境,才能构建和谐校园,确保校园稳定。
  (1)从制度上,认真调查研究,坚持制度建设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切实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目标出发,努力将贯彻国家根本教育方针、维护正常教育秩序同切实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有机结合,做到既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一贯性,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要健全和完善正常的缓和冲突、化解矛盾的有效机制,加强沟通,理顺情绪,以期未雨绸缪,防止矛盾的积聚。
  (2)组织机构上的,充分调动学校党团委、各教学管理机构和学生管理机构,以及各科研团体和学生社团的力量,发挥组织的优势,及时发现和化解学生群体非正常状态的思想苗头和心理倾向,疏通言论渠道帮助学生发表意见和建议、表达利益诉求,营造宽松活泼的民主和谐的校园生态。加强各类学校教育组织建设,建设学生心理咨询指导中心和良好的社会心理支持系统,努力排除大学生心理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3)观念上的,提倡文明、开放、理性和宽容的意识形态,努力消除愚昧、极端、仇视和狭隘因素。反对冲突斗争,提倡和谐合作,强调诚信友善,鼓励理解沟通,倡导遵纪守法,依法办事。
  (4)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从严治校,认真落实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加大校内管理力度,同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要标本兼治,完善规章制度预防各类灾害性事故的发生,尽可能消除影响稳定的隐患,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二、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实现有效心理干预
  (1)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当代大学生面临家庭、社会、事业、生活和情感等多方面的压力,在思想上表现出一定的非理性,心理上表现出一定的不稳定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一定的偏激,是可以理解的。学校教育应在培养学生健全体魄和丰富知识的同时, 更应注重学生的心理卫生, 围绕世界心理卫生协会所提出的五项心理健康标准,即情绪稳定性标准、焦虑标准、人际关系和谐性标准、对现实感知的充分性标准和心理适应性标准,来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引导学生适应社会环境, 保持稳定情绪, 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2)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辅导监测应有效结合。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构健全,队伍人员齐备,业务素质优秀的优势,将常规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心理状态的监测与调控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从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体系和心理学理论体系相结合的角度实现对学生全面的心理影响。
  (3)加强大学生情商教育。情商主要是指那些与认识自我、控制情绪、激励自己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等相关的个人能力。从一定程度上看,它已成为对于现代人类事业成败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因素。当前传统教育体制重智商低情商现状的普遍存在,最终导致学生在自觉自律、同理心及影响力等各类情商因素方面的的普遍缺乏,并成为在特定外因诱导之下,最终促成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内因。因此在高校引入情商教育,培养学生认识和管理自身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能力、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以及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对于健全学生人格和道德素质,塑造健康心理品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