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宣传思想
新媒体环境下民主党派优秀传统文化宣教工作研究 浏览:4733 来源:民进中央参政党理论研究会2017年课题招标成果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18/07/09 【字号

  项目意义及研究内容概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高屋建瓴地阐述了在新时期构建“文化自信”的重要战略意义,并着重指出了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的紧密联系。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血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的文化复兴已经成为当下思想文化战线上的核心任务之一。
 
  本项目的研究正是在这一大的背景下展开的。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文化传播的媒介及内容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公众的触媒习惯、平台以及内容偏好都在快速迭代。民主党派优秀传统文化宣教工作要适应这一时代大潮,针对民主党派宣传工作的特性、民主党派人士的社会及文化特点,创新思路,拓宽视野,形成行之有效、符合实践需求的优秀传统文化宣教模式。鉴于此,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通过民主党派人士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的现状,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和习惯进行初步的有限样本调查以及深度访谈,形成对针对民主党派人士的精准研究,在说明民主党派优秀传统文化宣教工作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民主党派优秀传统文化宣教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尝试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以利于在新媒体形式下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宣教形式和内容。
 
  所谓新媒体环境,是指在移动互联终端及高速无线网络组合而成的环境中,媒体的形态逐步转变为自媒体为主要形态的富媒体内容平台,其受众也逐步圈层化和社交化。与此同时,新媒体环境下的触媒方式和阅读习惯都在不断变化,基于移动终端的掌上阅读和社交圈内的分享式阅读成为基本触媒方式,而图文、视频及零碎化阅读成为新媒体环境的重要特征。新媒体环境不仅改变了信息技术,还改变了信息传递方式,更为重要的是,碎片化和社交化的新媒体构成了全新的信息传递方式。自媒体的滥觞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于信息和新闻的垄断能力,文化和信息传播也完全打破了区域性限制,形成了跨区域、跨文化圈、跨信息形态的全面传播和沟通模式。
 
  新媒体环境下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不仅仅包括传统经典和文献的阅读,还包括基于音视频及其他各种形式的文化素材的接触和采纳。从内容和目标上看,优秀传统文化的宣教也不仅包括经典思想的传播,而是承载了核心传统价值观念的所有文化载体的传播,进而言之,优秀传统文化宣教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极价值观念的接纳和体认,形成和构建社会公众的文化自信,从而通过发现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当代活力,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走向现代化和全球化,成为普世价值光谱中的中国色彩。
 
  从这个意义上说,优秀传统文化的宣教工作是一个全民性的长期工程。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和受众,宣教方式和策略都应该有所差异。那么,针对具有良好文化素养、承担重要社会责任,对制度环境及国家发展有充分理解和认同的民主党派人士,应该如何展开优秀传统文化宣教工作?以此问题为焦点,课题组展开了以下四个步骤的研究和调查:
 
  第一阶段 现状调研:课题组就党派人士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意愿和途径、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度、新媒体环境下触媒习惯等四个核心问题展开标准化问卷调查。通过在线调查表形式针对民主党派人士展开定向调查。课题组搜集有效问卷143份,调查对象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联想集团、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大学附属中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单位。受访者中拥有博士学位的达到127名,其余全部受访者都获得了本科以上学位,其中73%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7%从事企业和行政管理工作。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受访对象中43%从事自然科学研究,28%从事社会科学研究,19%从事人文学科研究,其中68%从事的基础学科研究。94%的受访者是55岁以下的中青年,男性占比64%,女性占比为36%。受访者来自民盟、民进、九三学社、农工党、致公党等不同党派,加入党派的时间从3-12年不等,其中54%加入党派超过5年。受访对象中100%频繁使用新媒体平台获取信息,并且通过移动信息端获取日常资讯。其中在过往的三年内,89%参与了2个以上的以文化和艺术、阅读及分享为主题的微信或QQ群,63%参与了5个以上的文化和艺术、阅读和分享为主题的微信或QQ群。其中42%曾经组织和参与组织过相关的微信群,6%开办和运维过以科普、优秀传统文化及艺术修养为主题的公众号或微博号。以上数据表明,此次调研一方面聚焦高学历党派人士,体现了多党派覆盖特征;另一方面说明新媒体环境下党派人士对社交性文化学习及艺术实践的参与度很高。通过数据分析,得到了党派人士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学习意愿及途径的初步认识;
 
  第二阶段 深度访谈:课题组成员对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6位在职教师及5位行政管理人员进行了深度访谈。其主旨是探讨民主党派人士对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基本认识。访谈中包括以下四个层次的问题: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构成、当代意义、学习方式;党派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宣教平台的可能性及形式;可能接受的优秀传统文化宣教方式;既有的优秀传统文化接触和学习方式。通过访谈,可以看到,党派人士以各种方式学习和实践优秀传统文化的比例极高,所有访谈对象都以各种方式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并且主要依赖社交圈平台进行在线组织和学习。其中通过党派内部平台展开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比例相对而言就相对较低。更为重要的是,党派人士都意识到党派内部都有优秀传统文化的专业研究人士和著名学者,也认可通过党派平台展开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传播和实践的可能性和可行性。简言之,第二阶段的研究明确党派人士对优秀传统文化及党派内部宣教的基本认识,并展开了具体解决方案的探讨;
 
  第三阶段 在线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平台的研究:针对微信和QQ群中传统经典及传统艺术学习群,展开具体教学形式、活跃程度及成员构成的调研。通过对6个传统经典阅读群、1个国学教学群、3个传统艺术教学群的研究,得出了以下四个基本结论:其一,传统经典及艺术学习群在当下社会文化环境中比较流行;其二,数量众多的在线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平台存在着内容参差不齐、规模大小不一、活跃程度落差大等普遍现象;其三,优秀传统文化的在线学习群体存在规模与活跃度、学习成效的相关性;其四,在线学习和交流群能够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在线宣讲和学习转化为具体的线下实践,很多在线学习和交流群体都逐步转向了线下与线上结合的圈层模式:即核心圈层以线下学习的方式辐射更大规模的在线群体的学习和交流。这些结论对于基于党派资源和党派人士的在线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与宣教平台搭建及运用提供了完善的参照和借鉴;
 
  第四阶段 课题组主要成员组织了新媒体平台上的优秀传统文化宣教群,进行了近两个月的具体实施,围绕经典(《淮南子》)阅读、优秀传统文化常识推送以及优秀传统文化学术文章推送的基本形式,形成了37人构成的微信群,并组织定期的在线讨论与主题在线沙龙,邀请相关学者进行微课堂讲授。2017年10月起,尝试举办《淮南子》线下读书会,辐射线上阅读,并逐步开办以国学经典阅读为主题的公众号。通过在线优秀传统文化与经典的学习群的建设和运维,尝试说明聚合党派资源、凝聚党派人士,展开具有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宣教工作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这一阶段得到的主要启示是:党派人士的特殊性在于一方面拥有较为集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专家和学者的资源;另一方面由于高学历人士集中,完全可以开展更具深度和高度的优秀传统文化宣教和学习实践,从而成为从学术研究到精英共识、从深度体认到社会认同的连接,成为精英共识与大众认知之间的过渡阶段和桥梁。从这个意义上说,党派平台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宣教有独特的价值,并且能够承担独特的功能。与此同时,民主党派作为具有一定特点的社会群体的组织,依赖其党派的内在机制和统战工作的基本资源配置,可以展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互助学习及文化宣教活动,并逐步形成以民主党派平台为核心辐射社会文化传播和价值传播的外延功能。
 
以上简要叙述了研究的意义和基本进展。随着项目研究告一段落,课题组在总结前一阶段具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具有一定普遍性和理论探讨价值的重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总结,以下就重点问题的具体结论及具体实践思考进行简要说明。
 
  民主党派优秀传统文化宣教工作的现状
 
  从现状出发理解民主党派优秀传统文化宣教工作存在的问题,是展开宣教平台和方式创新的基础,也是课题组在问卷调研和深度访谈阶段关注的核心问题。从课题研究获得的基本信息入手,不难看到,以民主党派为载体,以党派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优秀传统文化宣教工作的现状存在着如下六个方面的基本特点和问题:
 
  其一,民主党派为载体的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宣教工作仍处于传统媒介渠道为主、工作展开不具体,覆盖面不够宽的问题。民主党派针对优秀传统文化及艺术的宣教工作和参与性活动是常态化的,其主要原因是不同党派都有具备文化及艺术专长的成员,因此对内的文化沙龙或俱乐部式的传统模式并不鲜见。与此同时,此类活动及宣教平台主要以传统渠道和线下组织为主,对象也主要局限于部分党派成员,并没有形成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整体转型,文化和艺术,乃至科学普及等方面的平台仍有待有意识地向社会开放。在调查中,课题组发现,民主党派内部成员87%参与过党派内部的文化及艺术活动,23%参与过党派组织的常态化活动,受访党派成员中无人参加过党派组织的新媒体平台的文化分享和艺术参与活动,数据表明了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化艺术宣教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其二,民主党派的成员,特别是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专长的成员并没有意识到党派平台的价值及其延伸性。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从事人文科学研究的党派成员都具有副高以上专业职称,博士学位。在本人从事的专业文史研究领域都属于知名专家,也都为硕士博士学生开设经典读书班,具有丰富的文史教学经验和深厚的知识基础。然而,具有传统文化研究专长的党派成员中90%以上没有想过利用党派平台介绍和传播传统文化,其主要原因是:一方面不知道党派是否有类似机制和平台;另一方面认为党派内部其他成员是否有参与的意愿仍不明确。从这个角度看,党派应该强化党派成员参与优秀传统文化宣教的意识,调动积极性,达到专才专用、聚合高端知识分享平台的作用;
 
  其三,民主党派的各级分支机构在党派活动和成员内部组织的方面比较少用优秀传统文化及艺术为纽带展开。在调查中,课题组发现,党派活动的基本形式为集中学习、小组讨论,以及参观纪念馆博物馆、座谈会、观影观剧、远足郊游等。以新媒体方式组织线上传统文化宣教及参与性主题活动十分鲜见,其中主要原因仍是党派对于此类宣教和线上活动缺乏主动意识和组织经验。与此同时,在内部机制的保障上仍有待进一步的完善,主要是在组织管理、资源配合以及活动筹划等不同环节上基本形式仍没有比较成熟的参照。以北京大学为例,中文、历史两个系所就拥有近百个文献阅读小组,其中以线上方式展开、并辐射海内外学人的达到14个,其中有6个坚持5年以上。这些基本经验仍有待进一步整理,为可能开展的优秀传统文化线上宣教和分享活动提供准备;
 
  其四,民主党派成员在参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在线学习与分享过程中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宣教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在调查中,课题组发现,76%的受访对象认为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在线学习主要是为了消磨业余时间,提升个人素质。87%的受访对象认为传统文化的学习无需通过共同分享的平台。显然,党派成员对于自身作为知识分子和专业人士的社会文化地位仍缺乏明确的认识,对于党派成员为主体的专业人士学习和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示范效应也没有准确理解。此外,党派内部传统文化专业研究人才队伍在党派组织下展开宣教工作的可能性的认识也十分不足;
 
  其五,民主党派主导的新媒体化环境下的优秀传统文化宣导和传播平台仍不多见,并没有形成党派主导的管理和运维机制,以及资源调配模式。从党派内部管理机制上看,党派的确并不具备组织、管理和运维新媒体环境下的知识平台和共享机制的能力和人力资源储备。然而,在自媒体环境下,知识平台的运维并不存在较高的技术门槛和参与限制,不需要太过专业的操作能力。其真正的壁垒在于参与者的素质以及组织者对于某一方面知识的掌握和驾驭能力。与此同时,还应该看到,党派组织内部聚合了大量不同专业领域的专才和精英人士,党派的重要功能就是以国家大政方针为指导统合和融聚这些专业人士,推动他们参与社会和政治生活,为社会和国家发展做出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文化的宣教工作需要的线上模式建构及运维,实际上正是发挥党派成员跨专业、跨行业、跨阶层的巨大优势,形成以党派为基本纽带的传统文化深度分享和有效学习的机制。这一方面将推动党派内部的凝聚和发展,另一方面则为社会资源的有效聚合提供空间。在具体的探索过程中,围绕着党派成员,可以形成更为高效的资源调配模式,可以作为党派活动机制创新的契机;
 
  其六,民主党派对于新媒体形态下的内部宣教、外部传播及主题性的线上线下结合模式探索仍有待进一步强化。党派主导的内部宣教活动可以实现线上线下的整合,并且形成以线上培育线下,以线下推动线上的良性机制。如何调动党派内部的线下平台和既有资源是十分重要的课题。在调查中,课题组发现,86%的受访对象知道或参与过党派组织的线下活动平台,其中93%的线下活动是定期组织的固定活动,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流程和规模。优秀传统文化的宣教可以依托线上平台展开,主要在线上平台上进行,但在线下的形式不仅可以利用既有的线下活动平台,还可以为线下活动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内容,从而实现线上线下的共赢和良性互动。党派各个分支机构的管理创新中也应该考虑这些资源的整体聚合和利用。
 
  通过以上六点的分析,可以看到以下两点:一方面,民主党派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宣教方面资源丰富、潜力巨大,但存在着认识不够充分、机制保障严重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民主党派的独特智慧资源及知识优势能够在优秀传统文化宣教中起到排头兵和生力军的作用,与主流媒体及中共中央的优秀传统文化复兴战略结合在一起,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以优秀传统文化宣教为基本形式的党派平台和活动机制,也将进一步促进党派内部活动的丰富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强化,长远来看,促进党派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影响力的提升。
 
  新媒体环境下民主党派优秀传统文化宣教平台与方式创新的思考
 
  基于对现状的理解,课题组从深度访谈入手,结合新媒体平台中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学习与分享群的创建和运维,尝试就民主党派主导的优秀传统文化宣教平台构建和管理提出如下五个可行性建议,以期推动新媒体环境下优秀传统文化宣教的创新:
 
  其一,民主党派应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文化自信,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扬的高度理解党派人士在优秀传统文化宣教中的地位和价值。从提高认识出发,重视发挥党派在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宣教的独特优势。从党派自身发展的意义上看,创新首先来自意识的刷新。从党派自身建设的高度,认识到对优秀传统文化与党派宣教工作之间的紧密关系,是进一步展开机制和形式创新的重要基础。党派内部形成的共同理解和一致认识,并不是简单的机制、方法和资源整合的实际变化,而是推动党派内部发展的关键前提;
 
  其二,党派内部应积极探索建立激励党派人士,特别是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党派成员发起和参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长效机制。从机制上看,党派人士参与党派活动的主要方式是自主自愿的模式。优秀传统文化的宣教结合新媒体环境,需要党派主动建立机制和平台,提供资源,并形成参与度与机制创新之间的良性循环;
 
  其三,依托新媒体平台,聚合党派人士,调动党派内部智慧资源,坚持高起点的原则,凸显民主党派主导的优秀传统文化宣教和交流的深度与高度,形成对大众文化普及与传统文化认知的辐射能力。党派内部的专才储备和知识优势,以及党派成员共同具备的良好学习能力及知识基础,都使得党派成为传统文化传播与学习的高端平台成为可能,党派应该立足于自身特点展开具体的研究工作,将可能性转变为现实的优势;
 
  其四,新媒体环境下的宣教工作以内部交流与社会服务为基本导向,形成双导向的发展理念,结合党派内部的社会资源和其他行业资源,形成党派主导的,为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提供助力的局面。
 
  其五,结合线上与线下的互动模式,逐步通过丰富文化宣教的方式凝聚党派成员,形成党派搭台、专才唱戏、多方共赢的局面和机制,为党派的发展提供内生性动力。
 
  从明确认识到机制建设,直至平台创新和形式拓展,党派人士及党派组织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宣教工作中是大有可为的。面对党派人士群体的宣教可以体现专业互补、知识共享、价值共识的整体趋势,在这一基础上,逐步推动党派人士成为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事业的重要参与者和引导者。
 
  研究拓展的方向及具体实施建议
 
  课题组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将分析和思考的视野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拓展到知识共享与价值共识的构建,从单一党派、单一团体的合作及互动拓展到跨党派、跨团体的交叉合作和多元互动。从单一项目的分析和思考,拓展到更大的领域,本课题组认为可以将基于知识分享和价值共识构建的整体工作推展到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在新媒体条件下,党派人士内部基于各自专业优势形成的知识共享模式的可能性及机制保障,从知识共享走向价值共识。不仅包括优秀传统文化,还包括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知识共享,将统战的政治思想工作平台和渠道进一步拓展。从而达致围绕中共中央的大政方针、国家治理的基本战略等为中心的党派人士的价值凝聚和认同。一方面促进党派内部多元的互动和共识的凝聚,另一方面也推进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最终目标的共识凝聚和价值塑造的统战工作的积极推进;
 
  其二,在新媒体条件下,跨党派的活动机制和创新平台可以将不同党派凝聚为一个社会力量,形成不同群体的内在联结。鉴于党派人士是凝聚知识精英、职业中坚和社会贤达的重要统战平台,跨党派的互动平台可以成为构建价值认同、凝聚社会力量的重要途径;
 
  其三,在新媒体环境中展开的优秀传统文化宣教平台建设可以拓展为面向社会公众的平台。进而成为党派为社会提供服务的窗口,加强党派与社会公众的互动,以公众文化服务的方式塑造党派的社会形象,积极参与社会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这些具体工作仍有待于对党派现有文化资源的梳理、新媒体环境中开展文化宣教工作的内部机制和资源的匹配、调动党派内部专业人士的积极性,也有待于在持续探索中不断刷新认识、创新机制,形成不断提升和完善的探索模式。
 
  (本文为民进中央参政党理论研究会2017年课题招标成果之一,作者:民进北京市委会课题组,组长:程乐松,成员:程乐松、张瑞芳、王倩)
 
    作者:民进北京市委会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