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提案——关于振兴安徽大豆产业的建议 浏览:8080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09/01/18 【字号

  我省淮北平原秋季雨量较充沛,昼夜温差比北方小,是我国生产优质高蛋白大豆的优势区域。作为我国第四大粮食作物又兼做油料的大豆,在我省常年种植1000多万亩,近几年发展到1400多万亩,面积处于全国的第二位,在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大豆是典型的高效养地作物,通过根瘤固氮可增加土壤肥力,有利于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大豆不仅是重要的食用油脂和蛋白食品原料,而且是饲养业重要的蛋白饲料来源;随着近年大豆的营养价值和其他保健功能被逐渐发现,大豆综合加工利用程度不断加深,其加工增值前景非常广阔。大豆生产与种植养殖业、食品工业和饲料工业等紧密关联,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发展大豆产业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中国大豆消费量迅速增长,进口量急剧增加。由于生产比较效益低等因素的影响,和全国一样,我省大豆产业受国际市场冲击较大。必须客观分析影响大豆产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研究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
一、现阶段影响我省大豆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大豆种植粗放,单产水平不高
  我省大豆平均亩产只有200斤左右,不少年份少于200斤,与全国大豆单产240斤、相邻的江苏、山东单产300斤都具有较大差距。我省大豆种植一直比较粗放。品种陈旧,施肥不足,管理粗放,病虫害防治不力,生产标准化程度低。
(二)相关技术研究缺乏动力,技术推广不畅
  “十五”期间,我省平均每年投入大豆研究的科研经费不足20万元,大豆的科技进步相对落后;另外,我省的基础研究、技术推广、技术培训等与生产经营单位、农民的需求相脱节,使科研成果不能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大豆加工企业规模小,加工技术薄弱,对我省大豆生产缺乏拉动力
  我省大豆加工企业总体规模不大,据全省15个主产县区的调查统计,年加工能力10万吨以上企业仅2个,年加工能力1~10万吨企业7个,绝大多数仍为家庭作坊式生产;大豆深加工技术薄弱,加工业的深度开发程度和综合利用率很低。
(四)作物间政策差异影响豆农生产积极性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但在粮食种类的划分上存在缺陷。大豆富含高蛋白和油脂,在食品安全中的地位不亚于水稻、小麦和玉米,但是却享受不到国家的粮食扶持政策。
二、振兴安徽大豆产业的对策建议
  根据《安徽省新增22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纲要》,我省大豆播种面积将稳定在1100万亩左右,大豆不能拖实现纲要的后腿。我们认为,我省大豆产业的发展应以市场为导向,稳定种植面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进行大豆产品的深度开发,提高大豆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竞争力。为此,应尽快采取大豆增产增效措施,振兴我省大豆产业。
(一)分地区开展大豆增产技术集成与大面积示范
  在大豆生产技术方面,近年来我省形成了一批成果。选育和引进了中黄13、皖豆24号、阜9765、合豆3号、皖豆23号、濉科928、徐豆12号、豫豆25等优质高产品种,这些品种均具有优质、抗倒、产量达250 kg/亩的潜力;在栽培技术方面,形成了二垅靠技术、大豆简化栽培技术,免耕栽培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创造了黄淮海南部大豆亩产315.08 Kg的超高产记录。应以现有高产技术成果为基础,进行系统化的技术设计,形成大豆丰产高效技术模式。在大豆的主产区建立万亩示范基地,通过大面积的样板示范作用,形成强大的辐射能力,推进大豆高产配套技术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同时组织大豆育种、栽培专家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大规模技术培训,以切实提高基层农技人员和广大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使大豆增产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及时有效的推广应用,有效提高大豆单产水平。
(二)提高我省大豆产业的组织化程度
  坚持贸易带动加工、加工带动生产的产业一体化原则。当前主要解决豆农经营分散、产销无组织状态。政府通过引导豆农建立自己的合作社,引导合作社与公司、科研机构等相关单位之间组建行业协会,加工企业之间可以组建集团等,形成大豆产业的队伍,从而把大豆产业引向社会化、集群化发展的路子。
(三)凝聚科研队伍,加大科技攻关力度
  为迅速提供进一步高产的技术模式,以现有大豆科研机构为基础,选择几个重点单位组成育种攻关组,突出重点,加强品种选育、配套技术的创新研究。加大省攻关项目科技投入,并争取国家立项和国际合作。重点开展:
1、充分利用大豆种质资源,选育特色大豆品种
  安徽省拥有丰富的优质大豆地方品种资源,特别是野生大豆资源,为大豆新品种选育、开发特用专用大豆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来源。在加强优质高产新品种选育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特色大豆,如鲜食大豆、出口创汇型大黑豆、小芽豆等,提高大豆的市场竞争力和出口创汇能力。
2、大豆增产增效实用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
  安徽省具有高蛋白大豆生产的优势,围绕影响大豆产量、品质和效益的施肥、水分管理、栽培调控、植物保护等技术进行攻关,并将这些技术进行集成、组装、配套,形成适用于不同生态类型、不同区域的大豆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体系,为实现优质专用大豆大面积高产提供技术支撑。
3、发掘突破性技术包括杂交大豆育种等
  大豆的杂种优势利用是大豆单产突破的重要途径,我省在该研究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但目前制种产量较低,种子成本高,建议加大支持,加快杂交大豆产业化进程。还有大豆机械化免耕播种技术、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控新技术。
(四)积极发展大豆精深加工
  制定大豆深加工项目实施贴息、按规定对其进口技术及设备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等政策,鼓励加工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开展大豆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攻关,促进加工企业技术改造、产品升级, 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转化效益,促进产业链条的延伸;并注重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大豆食品加工业,提高其技术水平,开发大豆系列食品。通过发展大豆精深加工,大幅度提升我省大豆产业的竞争力。
(五)制定大豆补贴政策
  应充分利用“绿箱”补贴的政策,对我省大豆生产过程中的科研、植保、区域结构调整进行有效的支持;制定大豆直接补贴政策, 像东北高油大豆那样,对我省大豆生产给予良种补贴和粮食直补,并注意在补贴结构上由补贴流通环节转向补贴种植环节,提高农民种植大豆的比较效益,激发农民种植积极性,稳定大豆种植面积,提高大豆产量,以缓解国内 市场的供需矛盾,提高政府对市场的调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