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培引留”并举 打造数字人才高地 浏览:11358 发布人:参政议政部 发布时间:2018/09/11 【字号

    数字经济是智力密集型经济,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目前我国数字人才分布不均衡,长三角和珠三角一直是人才集中高地。全国46%的数字人才聚集在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和杭州,而这些城市近年又纷纷出台人才新政和优厚条件引进人才。我省数字经济人才队伍建设面临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才引进难,竞争激烈
 
    受上海、杭州、南京、武汉等周边城市、产业和人才政策的影响,我省本土人才“倒虹吸”效应加剧,又面临引进难、留不住的现象。有的市高薪引进的人才因缺乏相应的产业支撑和政策难兑现等问题,留不住人才,我省亟需出台特色化有竞争力的支持政策。
 
    二、人才不足、分布不均,结构不优
 
    安徽省人力资源需求目录显示,到2020年,我省信息技术产业40%-50%的岗位人才缺口大。我省数字人才总量偏少,大部分集中在合肥,其他市县数字产业人才尤为短缺。结构上,数字行业高精尖人才、复合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领军团队严重不足。
 
    三、缺专项规划,产业契合度低
 
    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产业发展比较迅速,但相关的人才队伍与数字产业发展实际需求不相适应,院校人才培养方向、专业设置与产业契合不紧,省级层面尚未出台数字产业人才培养规划。
 
    我们建议“培养、引进、留住”三措并举,助力我省数字经济发展。
 
    一、大力培养人才。一要加强规划引导。根据我省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聚焦“三重一创”人才需求,建立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分析机制,细化行业人才引进和培养目标,建立数字经济人才库,摸清家底,提升人才引进的计划性和针对性,精准制定《安徽省大数据人才培养规划》。二要加强产教融合。制定《安徽省数字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指导意见》,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完善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扶持培养制度,重点支持契合我省重点产业的专业设置、招生、投入和引进,加快培养紧缺型人才。三要加强校企合作。要强化双导师型培养形式,鼓励高校教师进企业、企业专家进课堂。推广科大讯飞与高校共建人工智能专业的经验,推行“互联网+职业培训”模式。四要加强平台支撑。要发挥现有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平台的人才集聚效应,加强“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创业平台体系建设,集聚创新要素资源,促进人才发展。
 
    二、着力引进人才。一要注重待遇引才。目前各省市人才优惠政策频出,我省不能盲目攀比,应立足实际,重点在人才奖励、股权期权激励、成果转化、创业孵化、创投融资方面创新力度,加快先行先试和政策落地,聚集科教、产业优势和政策叠加优势,提高人才吸引力。可借鉴上海市重点人才“一人一策”和深圳做法,建立紧缺型人才引导专项基金的做法。二要注重合作引才。学习上海在巴黎、伦敦等地设立国际人才交流协会驻外联络处的做法和苏浙粤利用国外的华人社团、协会定期举办人才招聘说明会的形式,发挥海外社团、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强与社会“引才”中介机构的合作。三要注重产业引才。建立统一的“人才+项目信息”管理平台,加大项目引智引才力度,以“中国声谷”等重大工程为牵引,加大总部基地和研发中心建设,通过产业集聚吸引人才。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企业和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在国外建立离岸研发中心、技术基地,吸引当地研发人才。
 
    三、尽力留住人才。产业基础和创新环境是人才建设的关键。要优化人才干事创业氛围,注重政策的差异化和公平性,加大现有政策兑现落地力度,健全人才工作绩效评估和征信体系,完善人才激励、金融支持、安居保障等机制,给每个人才搭起人生出彩的舞台。另外,数字经济的主力军是青年人,对有些网络奇才、数字专才在申报科技项目方面不要“唯职称、唯学历”,将一批有潜质的数字人才拒之门外。要建立数字人才创新的容错机制和奖励机制,留住数字人才中的“潜力股”。让安徽成为汇聚天下英才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