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加大产业扶贫力度 增强扶贫造血功能 浏览:11886 发布人:参政议政部 发布时间:2018/01/31 【字号

    自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我省各地围绕产业扶贫,设立专项资金,搭建融资平台,积极开展光伏发电、特色种养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扶贫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总体来看,我省产业扶贫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除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光伏扶贫外,其他产业扶贫项目基本没有形成规模,产业扶贫任重而道远。
 
    (一)贫困户自身能力不足,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不高。贫困人口大多是老弱病残,生产规模小而分散,管理水平粗放,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仅靠“一亩三分地”、几头猪、几只羊,难以形成产业。部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因缺乏经验和技术,发展产业的动力和积极性不足。
 
    (二)经营主体规模小,辐射带动力不强。我省大部分贫困地区都没有形成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少,规模带动效益不强,与群众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专业合作社普遍规模较小、人才匮乏、运行不规范,服务能力较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够。
 
    (三)产业集中度低,产品品牌化不高。产业扶持政策和扶贫资金面向贫困户,普通农户难以参与,扶贫产业集中度和辐射效应受限。种养业多为初级农产品、附加值低,普遍缺乏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地域趋同严重,地方特色不显,同质化竞争压力大。
 
    (四)基础条件较差,扶贫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多数贫困村地处偏僻,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水利、电力、通讯、道路、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配套不完善。政府扶贫专项资金门类多,缺乏有效整合,多是以贴息、补助、奖励等形式,以激励企业和贫困户参与,“撒胡椒面”式的资金投放造成资金分散、重复投放、使用效率有限。
 
    (五)帮扶干部发展产业的本领不够,主观意识不强。少数基层干部等靠要思想严重,市场信息不灵,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部分帮扶干部存在急功近利思想,认为产业扶贫难度大、风险大、周期长、见效慢,怕风险、怕失败,项目和产业谋划能动性不足。
 
    产业扶贫重在项目、难在精准。为此建议:
 
    (一)因地制宜,明晰发展路径。建议在对贫困地区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贫困地区自然资源、经济基础、农民素质等各自特点,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扶贫规划,实施差别化扶持政策,加快发展和壮大“一村一品”和“一村多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地域特色,加快培育具有贫困地区特色的主导产业。对贫困户因户施策、“一户一法”,有劳动力愿意自主创业的,加强技术培训、资金扶持;无劳动能力的,实行光伏参股、土地流转收益等产业扶贫措施。
 
    (二)培育龙头,强化主体带动脱贫攻坚,龙头带动是关键。着力推进“千企带千村”,围绕当地资源优势,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建立各类精准扶贫产业基地,实施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模式,建立紧密型的利益连接机制,推动贫困户以土地或扶贫资金入股,把资源变资产、把资金变股金,把贫困户变股民,调动贫困户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抗风险能力,实现企业与贫困户双赢。
 
    (三)能人带动,发展特色高效产业。发动和抓住农村各类经济能人,采用“政府补贴、能人托养(托种)、农户分红”的形式,大力推广家庭农场“托管养殖”的产业扶贫模式,实现经济能人和贫困户“双赢”。当前在政策和资金上,应重点向两个方面倾斜:一是重点支持农村营销能人,牵头成立品牌粮食、设施蔬菜、中药材种植等合作社,创建市场品牌,带领群众通过订单直销、网络直销等方式拓展市场。二是重点支持特色高效种养业能人,建立种植基地,流转或托管贫困群众土地,引导贫困户贷资入股或土地入股,带动群众脱贫。
 
    (四)强化统筹,加强政策资源整合。一是要统筹政策。主要是产业政策、改革政策、专项政策三个方面,进一步梳理我省各项产业政策,落实产业发展规划和具体措施。二是统筹资源。以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为契机,深度整合土地和劳动力两大资源。三是统筹人才。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把懂政策、懂规划、懂产业发展规律的干部充实到基层扶贫工作中。四是统筹资金。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参与扶贫开发,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乱”的原则,重点倾斜扶贫产业发展,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效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五是搭建平台,增强帮扶干部工作动力。强化对干部能人、经济能人的培训,提升素质和能力,提供信息、技术、资金、平台,助力其发展产业。赋予村干部部分“经济职能”,让他们牵头运营集体资产,增加集体收入,带动贫困户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