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提案——关于“后公车改革”时代监管问题的建议 浏览:13210 发布人:参政议政部 发布时间:2015/06/17 【字号

 

    中办、国办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明确了公车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公务用车即将步入“后公车改革”时代。

    一、“后公车改革”时代可能产生的问题

    1.公务用车改革后会不会出现既拿补贴又开公车的情况。一是担心有的官员一手拿车补,一手塞发票,即找一切机会,把自己的修车、用车发票等,塞进各种可以集中报销的费用中。二是担心有的官员一手拿车补,一手开“他”车,找私企、私人借车,以权谋车。

    2.公务用车改革后如何治理下基层难问题。公车改革前,官员下基层本来就少,改革后,货币化的补贴往往被视为个人财产,这必定会导致官员下基层次数锐减,能不去就不去。

    3.公务用车改革后如何确保公车不被贱卖。公车拍卖不公开透明一直被社会大众所诟病,内部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有可能以较低的价格将之前的“座驾”私有化,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所以公车的处置方式社会一直比较关注。

    4.公务用车改革后保留的公车如何监管。现在规定特殊公务用车是不取消的,这些车会不会被一些官员钻空子。公车改革后,被保留的一部分车辆如何能从制度上保证不被领导“借用”,又如何进行监管、处罚。

    5.车补“一刀切”,会不会出现新的不公平。比如,在同一个单位,两位处长级别一样,但是用车量会有很大差别,那么,用车量少的一方却是得到了一笔意外的“福利”。

    二、对做好“后公车改革”时代有关监管工作的建议

    货币化的公车改革方案可能不是最好的,但应该说是较为现实的。不论哪一种形式,都离不开严格的规范管理。为此,建议;

    1.纪委、监察、财政等有关部门要像管吃喝风一样,对公务用车加强监管,利用媒体和公众的力量实施监督。要按照公务车的编制与管理分开、预算与采购分开、采购与使用分开、使用与监督分开等原则,对公车使用进行有效的限权和监督。

    2.建立政府公务车车载电子监控系统。系统平台可以对车辆的信息进行录入,包括车牌号码、车型号、司机及车主的姓名和联系电话,车辆的所属单位信息等。对每一辆公务车运行进行24小时全方位监管,查看运行状态以及运行时间,每辆车的运行轨迹信息等等。纪委等有关部门可在电子监控帮助下随时抽查,一旦发现有公车私用等违规行为,对违规公职人员进行严肃处理。

    3.各地市对公务用车要张贴“××市公务用车”统一标识。标识的下方留有监督电话,标识的背面印制司机能够直接看到的公务用车相关规定,时刻提醒司机规范自己的行为,整个标识贴在车辆前挡风玻璃上较为显眼的位置。如果有公车私用的嫌疑,老百姓随时都能利用举报电话进行举报,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

    4.规范处置公务用车。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制定规范的处置办法。委托政府采购招标机构,采用招标评估、公开拍卖的方式公开处置。接受纪检部门、审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监督,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

    5.建立公务用车服务中心,统一调配公车的使用,推动公务用车使用的市场化。 

    6.对配备的公车进行严格管理。维修费、油费等定期公开,外出公务的交通费执行严格的实报实销制度。审计要对保留的一般公务用车和执法执勤用车的配备使用、运行维护费用等纳入日常和专项审计监督,并依法公开审计结果。

    (此文为民进省委会在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提交的集体提案,由蚌埠市委会供稿。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唐承沛对该提案作出批示:“请省发改委、省管局在公车改革方案制订和后续管理中研究吸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