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关于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几点建议 浏览:8490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13/05/15 【字号

                           关于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几点建议
                                民进安徽省委
    今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标志着皖江城市带产业基地建设正式进入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皖江城市带是安徽东向发展、融入长三角的桥头堡和第一站,不仅发展基础良好,而且具有水资源、岸线资源和环境容量等方面的组合优势。目前,皖江城市带各城市工业门类齐全,民营经济不断成长,加工制造业优势明显,现代农业潜力巨大,旅游、物流等服务业发展迅速,与长三角已经形成产业发展共生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设立,成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及至国际产业转移的最佳区位和选择。
    但应看到,与新形势新要求相比,示范区建设目前仍处于打基础的阶段,薄弱环节依然存在。如:对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到位;对按市场规则进行协调发展缺乏深入思考;城市产业结构中偏二产,第三产业发展普遍较弱,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慢;产业水平和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滞后,处理能力弱;城市间缺乏协调运转机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平衡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下一步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关于加快推进示范区下一步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做好地区分类规划,优化区域产业空间布局
示范区范围涵盖皖江区域9个市,地域面积广,各地产业结构和经济基础不尽相同,为避免同质竞争,形成错位发展的格局,在编制道路交通、港口、能源、土地利用等专门规划的基础上,还应以泛长三角产业布局为背景,根据沿江各市既有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秉赋,编制好皖江城市带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各大区域的功能定位,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板块。目前,皖江城市带已经形成冶金、机械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建材、化工等产业集群,并拥有马钢、奇瑞汽车、安庆石化、海螺水泥、铜陵有色等知名大企业,这些大企业代表着所在地的经济特色和主导产业,要以这些因素为参照,在突出地域特色中搞好产业的合理布局,以便在承接转移过程中就做好引导工作,不仅使企业能够就近配套,降低运营成本,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也可以避免各地经济的同质化。
    (二)以开发区建设为抓手,提高区域产业承载能力
我国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始于创办经济特区,继而由国家批准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以及地方政府设立的经济开发区。实践证明,设立经济开发区,提高产业集中度,是一种符合经济成长规律的发展模式。目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内共拥有6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63个省级开发区,这些开发区大多具有一定的经济承载力和较好的配套服务设施。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开发区建设为抓手,按照“统筹发展、集约增长、适度超前”的思路,加大对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综合配套服务功能,在做大做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同时,对省级开发区进行资源整合,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对一些规模小,浪费土地的小开发区坚决予以撤并,各级地方政府要克服划地为牢的狭隘意识,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市场分工,切实提升经济开发区的综合效能。
    (三)紧抓招商第一要事,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后劲
要进一步明确招商引资方向,认真研究国内外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及时掌握长三角等先进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新动态,着力摸清先进发达地区的产业布局和中央大型企业、国内知名民营企业的基本情况,建立起产业转移信息库,重点围绕区域内已经形成主导产业和着力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排出产业承接目录,有针对性地展开招商攻势。大力推进产业链招商,着力引进投资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带动能力较强的龙头型项目和战略投资者,与此同时,坚持一、二、三产并重,大、中、小项目齐抓,加大配套企业和上下游企业的引进力度,促成产业集聚,形成大中小企业齐头并进、产业多元发展的格局。
    (四)严把企业准入门坎,以承接带动结构优化升级
各地一定要严把准入门坎,绝不能把沿海地区淘汰的落后产能和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引入示范区。各地党委、政府一定要以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坚决克服非理性的发展冲动,真正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保证经济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皖江区域的清山绿水,严控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产业转移,发展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
    (五)注重土地集约化经营,推进资源要素高效利用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随着气候环境变化,地球上可供耕种的土地越来越少。皖江地区气候湿润,雨水充沛,土壤肥沃,其土地资源显得尤为宝贵。在示范区建设中,要吸取一些地区粗放经营的教训,对生产性企业的厂房建设作出相应的规定,除特殊需要外,一律不准建单层厂房。制定引导性政策鼓励企业建多层厂房,提高单位土地利用率,实现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同时,重点引进那些科技含量高,投资强度大,产业链较长的企业入户示范区,以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的产出率。
    (六)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为示范区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要依托区域内教育和科研资源,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合理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育各类实用型人才。采取校企合作,定向培训的方式,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同时,政府和企业要以事业、环境、待遇和情感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使皖江区域不仅是中部崛起的增长极,也是各类人才施展才华、实现抱负一片热土。
(此篇提案由民进芜湖市委供稿,获得时任省长王三运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