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宣传思想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的实践创新路径 浏览:5082 来源:“统战新语”微信公众号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18/11/08 【字号

  一、坚持社会化思路,构建大统战格局
 
  依靠统战部门的专门力量与依托各方面力量并重的思路,建立强有力、立体化的组织领导和联动机制,才能解决新阶层人士统战广覆盖、深耕作的问题。一是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在联席会议基础上,重点推进新阶层人士统战与园区党建和“两新组织”党建相融合,积极探索发挥新阶层群体中的中共党员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的机制和形式,使每个党组织、每个党员都成为新阶层人士统战的“堡垒”和“火力点”。二是体现统战主导地位。新阶层中党外人士占大头,做好这个群体的工作,统战部门要树立责任与担当意识,克服畏难情绪,妥善协调和处理好与组织、宣传、公安、网信、民政、司法等部门间的关系。三是依托社会主体力量。跳出统战主体与对象二元分立的传统思维,变统战对象为统战帮手,充分发挥新阶层组织和新阶层人士的主体作用。注重加强对代表人士的价值引领,使其在思想上真正对新阶层的地位和作用有自觉认识,主动发挥帮手作用。善于借势借力做统战,发挥民主党派、统战团体、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的作用,通过老朋友团结新朋友。通过服务外包、服务定制等方式引入专业机构力量,发挥专业机构的资源优势和关系优势,降低统战工作的行政成本,提高统战工作的亲和力。
 
  二、坚持组织化路径,增强工作黏连度
 
  一是盘活存量,开发现有组织的作用。一方面,赋予以新阶层人士为构成主体的行业性和专业性社团以统战功能。另一方面,发挥与新阶层人士密切相关的统战性社团(包括知联会、欧美同学会、海联会等)的作用,尤其要注重发挥民主党派作为知识分子型政党,在联系和团结新阶层方面的独特优势,支持其结合各自主界别特色发展吸收部分新阶层人士。这既是将新阶层人士组织起来的有效方式,也有助于拓展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使其焕发新的生机。同时,引导新阶层人士自组织发挥积极作用。
 
  二是创造增量,建立一些新兴组织形式,如新阶层人士联谊(合)会以及针对新阶层人士“四类人”中某一类人建立的联谊性组织。除此之外,还可根据新阶层人士的业缘、趣缘或地缘,建立一些对他们具有吸引力的新社会组织。按照可视化、实体化、集约化要求加强新阶层人士统战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建立组织容易,难在持续推出形式多样的项目、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吸引新阶层人士,从而增强和保持组织对新阶层人士的黏度。
 
  三、坚持网络化方法,线上线下相融合
 
  一方面,通过线上互动保持日常联系。新阶层人士大多是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其思想状况、思维习惯、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都与网络密切联系。必须注重将网络作为创新工作方式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各种线上的群组织保持密切互动,及时疏导情绪、互通信息。
 
  另一方面,通过线下走动增进感情。通过高质量的线下活动,统战干部可以真正走近和了解新阶层人士,新阶层人士也可以真正走近和了解统战和中国共产党。既有“键对键”,也有“面对面”,才能保证交往的广度与深度。
 
  四、坚持需求化导向,实现统与分结合
 
  就“统”而言:首先,新阶层人士作为一类单独的统战对象,中央有专门文件,明确了基本政策框架,并建立了专门工作机构,这要求统战部门开展这项工作,要有整体思维和统筹意识,要反映全貌;其次,新阶层人士的主体是党外知识分子,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对其是一律适用的,要根据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最新精神,在新阶层人士统战工作中扎实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就“分”而言:新阶层人士群体内部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层次性和多样性,要针对不同群体,设计小切口渠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于新阶层人士的政治参与,要根据不同群体的意愿、取向和能力,采取不同的引导策略,在国家所能提供的政治资源相对有限,而政治制度化水平有待提高的情况下,在进行适度政治吸纳的同时应尽量避免大幅度激起其政治参与热情;贯彻照顾同盟者利益的政策,要根据不同群体和个人所处的人生发展阶段,做到抬一下、推一下、扶一下三管齐下。
 
  五、坚持人才化战略,上下结合建队伍
 
  新阶层产生的动力机制主要是市场化、全球化和信息化,“三化”共同导致的一个结果是阶层结构的多样化、去中心化和分散化,这些特点也集中体现在新阶层群体身上。其结果是新阶层群体中的标志性人物在所在专业和领域中往往并不具有整体代表性。这意味着,做好新阶层人士统战,仅仅抓住几个标志性人物是不够的,而是要分类施策、上下结合,通过开展适应各类新阶层人士的各式各样的活动来把他们吸引到党的周围,建立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同心圆结构。因此,加强新阶层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一方面,要自上而下通过政治资源配置和政治引导推动标志性人物往代表性人士方向靠拢,促使代表性人士与标志性人物实现有机统一;另一方面,要自下而上广泛接触一般性人士,并从中发现代表性人士,这种从社会中自然涌现出来的代表性人士往往在新阶层群体中更有群众基础和号召力。
 
  六、坚持资源化目标,搭建大服务平台
 
  统战工作的落脚点,就是要广泛地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使广大统战成员成为国家治理与发展的重要资源。要创新“统战+”与“+统战”工作形式,使新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全面接轨与融入各方面工作,真正发挥好他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统战+”是指“统战+新阶层人士所在领域行业的有关工作”,把统战工作融入有关业务工作,推动有关业务主管部门与统战部门的合作成为日常习惯、工作常态和制度规矩。在目前统战部门自身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更需要探索和考虑如何形成一种把统战工作嵌入各方面工作的思路和方法。
 
  “+统战”是指通过统战渠道为广大新阶层人士服务国家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创设平台。引导新阶层人士发挥作用,有一个递进过程:最开始是把人凝聚好,引导他们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接着是引导他们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参与国家经济建设;再接着是在其自身发展起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发挥先富带后富、回馈社会的作用;最后是引导他们结合自身的行业优势和专业特点,理性、有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参与相关公共事务的协商。
 
  七、坚持政治化方向,思想引导重实效
 
  新阶层人士“体制外”生存的鲜明特点,使我们不可能再简单沿用传统的主要以体制内统战成员为对象的思想引导方法,应特别强调“柔性统战”的工作理念,更多考虑以“隐政治化”的方式进行,将政治性引导糅在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经济性、社会性、文化性甚至是娱乐休闲性活动中,以真正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一是在共同兴趣中找到共同话语。从供给侧的角度,主动设置一些公共性相对较强的议题,这些议题可以是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也可以是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也可以是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有意识地引导新阶层人士培养公共精神,关心公共事务,了解和理解统战。从需求侧的角度,要根据新阶层人士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诉求,有针对性安排一些与其事业发展和生活兴趣密切相关的个性化议题,努力做到精准施策,让统战进入到新阶层人士的事业与生活,把工作做到他们的心坎上。
 
  二是以社会参与促思想引导。根据新阶层人士普遍有较强的社会参与尤其是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意愿,努力搭建有利于其参与各类社会活动的载体平台,促进其人生价值的实现。
 
  三是通过文化认同建构政治认同。新阶层人士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往往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可以考虑通过引导和组织新阶层人士深入学习中国文化,通过文化认同建构政治认同。
 
  四是虚实结合照顾同盟者利益。从实的角度看,一方面是有序推进政治安排工作,在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约人员中适当增加新阶层代表人士,引导其更好发挥专业特长,开展建言献策。以群团改革为契机,推荐更多新阶层人士进入群团组织担任兼职领导。另一方面是是根据新阶层人士具有明显的体制外、新生代、成长性、主要依靠个人努力成才等特点,将工作端口前移,在其成才过程中更多给予帮扶,通过关照人生以争取人心,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虚的角度看,通过授予荣誉、提供高质量精神产品等方式,满足新阶层人士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求的诉求。
 
  五是通过协商民主吸纳有序参与。积极探索将新阶层人士统战工作与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相结合的有效形式,一方面充分运用统一战线与多党合作的机制安排,通过主动的政治引导和平台搭建,建立知情明政、定期座谈、协商反馈等制度,开辟建言献策“绿色通道”,使新阶层人士稳妥、渐进、有序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另一方面支持新阶层人士广泛参与人民团体协商(结合目前正在进行的群团组织改革)、社会组织协商和基层协商等,通过多种渠道参与区域内公共事务的协商治理。
 
  六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政治培训开展政治引导。把新阶层人士纳入到党外人士培训的总体规划中,用其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育培训,增进政治共识。寓教育引导于社会服务活动中,发挥其专业特长,开展特色志愿服务,引导新阶层人士深入基层、深入实践,使其对基本国情和社会问题的认识更加理性客观。组织开展实践体验活动,安排新阶层人士到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和有关单位了解实际情况,进行面对面交流,使其能够换位思考,认识更加全面。探索建立专门挂职实践锻炼基地,安排新阶层人士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到体制内单位挂职锻炼,在提高其工作能力和水平的同时,也增进他们对体制内单位的了解和理解。
 
  (作者:黄天柱,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教授)